东莞荣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城市”称号

24.01.2016  21:10

东莞时间网讯   2016年1月23-24日,“第二届城市民生建设与民生保障论坛暨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出席并致开幕词。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刘应杰、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中新社社长助理张平等领导和专家发表主题演讲,来自中宣部、中央政法委、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以及200多个城市代表围绕“共建幸福新家园”主题,就新常态下的社会治理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

本次论坛交流活动由中国 新闻 社、《民主与法制》杂志社和中国网联合举办。主办方组织专家全面收集汇总各地社会治理创新举措及成效,进行严格筛选比对,确认入围候选名单。在此基础上,组织来自相关部委的领导、专家和媒体组成专门评审团进行集中评议打分,最终确定了“全国民生改善优秀案例”、“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和“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城市”名单。东莞从200多个入围城市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城市”,《东莞积极探索“微治理”模式》被评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并在论坛交流现场进行了全面展示宣介。东莞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做法和经验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和兄弟城市代表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近年来,东莞市以创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争当全省社会建设排头兵为目标,在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完善了“东莞治理”与“东莞制造”齐飞的格局。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坚持突出重点、集中攻坚,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98.1%,网上办结率达99.5%。在基层社会治理改革方面,紧扣莞版改革“30条”,集中发力解决涉农“六大问题”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年村组两级总资产同比增长4.8%,资产负债率下降至16.1%,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在群团工作方面,引导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明确定位、找准主业,更好地团结带领群众参与 经济 社会建设,打造了“先锋号”、“莞香花”和“白玉兰”等诸多品牌。在社会组织工作方面,坚持管用并举、综合施策,全市社会组织总数达到6227家,其中3A等级以上95家。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东莞市财政仅2015年就投入285.7亿元,超过70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莞接受义务教育,占公办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1.93%,高考四项指标连续四年全省第一,东莞的发展更有“温度”,群众的幸福更有“质感”。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全面推进平安东莞建设,全市社会治安持续好转。2015年,各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共排查矛盾纠纷9166宗,化解8981宗,化解率达97.98%。全市刑事案例立案数同比下降8.74%,命案数同比下降26.19%。

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在狠抓以村(社区)为重点的基层治理综合改革的同时,将工作重心再下移,积极探索行政村(社区)下面的二级治理单元“微治理”,初步探索出聚焦“微社区”、建设“微平台”、完善“微组织”、创新“微机制”、对接“微心愿”的“五微”治理模式,有力地促进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基层社会安定有序。主要做法是:

一是目光下投,聚焦 微社区 针对基层经济总量大,本外人口结构倒挂现象突出等问题,东莞市抓住大部分常住人口集聚在楼盘小区、出租屋连片区、工业园生活区的人口聚居特质,将行政村(社区)下面的二级治理单元划分为楼盘小区、出租屋连片区、商贸区、工厂生活小区、农村社区、老旧小区、拆迁安置小区等7种类型,分类提出“微社区”的建设目标、工作任务和评价标准,开展楼盘小区、出租屋连片区、拆迁安置小区的样板创建活动,并将创建经验复制推广到各类居民社区。目前已成功打造大朗镇明上居等新建楼盘小区等7个市级楼盘小区示范点、厚街镇珊美社区出租屋连片区的“大综管”示范点以及沙田镇䲞沙花园的拆迁安置示范点等一批“微社区”示范区。

二是资源下沉,建设 微平台 针对村(社区)下面的二级治理单元存在公共资源散乱、服务功能不足等问题,东莞市在市镇党政部门开展经常性送法律、送科技、送温暖下乡活动的同时,组织发动工青妇群团组织通过“莞香花”、“白玉兰”、“先锋号”服务中心和有关社工机构深入楼盘小区、工厂生活区开展“面对面”、“点对点”服务。采取“政府奖励、村(社区)资助、物业公司出场地、志愿服务组织出人”的运作模式设立小区综合服务站,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居务自治服务和邻里互助服务。盘活旧厂房、楼道夹层、报刊亭、警务室等社区资源,打造公共文化空间、法律服务长廊、职工活动区等助人自助、群防群治阵地。运用“村居通”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网上办事大厅、手机APP等网上微平台,大力拓展和延伸服务管理范围,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是自治下延,完善 微组织 针对转型期原有组织影响力下降、新的各类组织不完善,居民“原子化”现象突出等问题,东莞市把提高居民的组织化程度作为“微社区”治理的重要任务,分类培育一批自治功能明显的“微组织”,促进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如在新建楼盘小区,发动居民选举成立业委会,协商制定业主公约、物业管理制度等;在农村社区,重点加强村民理事会建设;在出租屋连片区,鼓励成立(二手)房东自治组织;在工厂生活区,大力发展异地务工人员融合组织,开展各种关爱活动;在老旧小区,引导组建治安义务巡逻队,配合社区警务人员做好社区巡防工作等。同时,通过制定政策指引、给予小额补助、提供场地支持等方式,引导成立不同类型的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如,沙田镇庄士新都小区“党旗飘扬”党员志愿服务队、长安镇怡翠豪园小区“信义帮客”志愿服务总队、凤岗镇三正卧龙山小区“家缘”志愿服务总队等,在全市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是职能下放,创新 微机制 坚持政府职能法定原则,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将不该由政府管理和政府管理不好的事项下放给村(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积极探索政府管理服务与基层民主自治有机结合的“微机制”。大力推广政府公共服务事项委托办理机制,将97项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委托给村(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中心办理,其中49项可由小区综合服务站直接办理。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承接社区服务、居家养老、社会工作等服务,2011年以来共向社会组织转移政府服务4.97亿元。建立社区自治财政奖补机制,对居民自治范围的准公共服务事项实行竞争性小额奖补,2013年以来累计投入“一事一议”奖补资金570万元。开展镇(街道)与村(居)委会双向考核试点,镇(街道)主要对村(居)委会依法履职情况和协助政府各职能部门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村(居)委会主要对镇(街道)为村(居)委会提供的经费保障、工作指引、购买服务、培训教育等情况进行考核。

五是干部下访,对接“微心愿”。 坚持把有效满足群众需求作为创新“微社区”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组团式走访、专业化服务等方式,落实在职党员到所在“微社区”报到,运用群众的思维、方法和资源解决群众问题,既整体回应群众的“大希望”,更侧重对接满足群众的“微心愿”。各级党员干部通过采取主动上门、入户访谈、座谈讨论等方式深入社区征集居民群众的各类“微心愿”,并联合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专家学者和相关职能部门,对群众的“微心愿”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论证,划分为当下可立即实现、近期可努力实现和未来有望争取实现等不同层级和类别,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目前共收集居民群众各类“微心愿”3300多个并及时得到不同程度地满足,实现了业主满意、发展商满意和当地党委政府满意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