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荣获第三次“全国文明城市” 徐建华:重在让百姓满意
近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接受了南方日报专访 郑琳东 摄
东莞时间网讯 2014年,东莞第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引起各界强烈关注。
“全国文明城市”,被认为是反映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的最高荣誉称号。
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东莞三度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的秘诀是什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给东莞带来了什么?东莞又如何看待“全国文明城市”这一荣誉?
针对这些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日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接受了南方日报专访。
徐建华坦言:创文不是为了牌子,是为了群众,最重要的是老百姓满不满意。他强调,既要动员发动群众参与,也要让他们感受到创文带来的城市红利。
而在谈及东莞的城市特质时,徐建华表示,东莞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来东莞才能发现和外界印象中“不一样的东莞”。
【谈蝉联秘诀】
在“两个文明”建设中长期坚持“扬长克难”
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东莞三度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背后究竟有哪些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地方?东莞的“秘诀”是什么?这是外界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此,徐建华表示,东莞三度荣获这一称号,这是上级精心指导和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要说秘诀,最主要的是在“两个文明”建设中长期坚持“扬长克难”。在“扬长”上,发挥东莞发展基础比较扎实、改革先行先试、创文持续蝉联等三个优势,走出了一条多元包容、城乡一体的特色创建之路。在“克难”上,东莞人口结构严重倒挂,加上特殊的行政架构,导致社会管理事务多、任务重、人手少。但我们坚持把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作为创建重点,攻坚克难。
【谈创文目的】
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东莞的老百姓更加满意
过去几年来,东莞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如此,东莞依然创文成功。
回顾过去,徐建华坦言,过去三年东莞充满挑战,经济转型难题多,社会管理任务重,文明创建较以往需要做的工作更多、压力更大。“但我始终认为,创文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东莞的老百姓更加满意、更加幸福。”
徐建华说,创文不是为了牌子,是为了群众,既要动员发动群众参与,也要让他们感受到创文带来的城市红利。如果创文牌子到手了,一些措施就停滞不前,群众参与创文了,却感受不到红利,这样的文明城市也是难以持续的。
徐建华认为,文明城市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城市,关键是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锲而不舍,一以贯之。
“在近年的文明城市指标测评中,我们很多指标都位居前列。这说明我们创文是得到群众理解、信任、拥护和支持的。对于文明城市这块牌子,我们有底气。”徐建华说。
事实证明,两个文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从2014年全年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去年全市生产总值5881亿元,同比增长7.8%,快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5.2亿元,增长11.2%。在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中,东莞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全国第12位。福布斯2014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上,东莞居第11位。
【谈城市特质】
发现不一样的东莞
“东莞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来东莞才能发现和外界印象中‘不一样的东莞’。”
每个城市的精神特质都不一样。如果把东莞市比作一个人,东莞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对此,徐建华表示,东莞这座城市的精神特质是海纳百川、厚德务实、敢为人先、充满活力。从城市特质来说,她有六方面特色:一是不断转型升级的制造之城;二是“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融合之城;三是体育激情无处不在的运动之城;四是机会遍地、充满希望的梦想之城;五是“让所有梦想都开花”的幸福之城;六是“每天绽放新精彩”的活力之城。
“如果要把东莞比作一个人,我认为东莞是一个怀抱梦想、富有激情、充满活力、敢想敢干、不断进步的年轻人”,徐建华说,东莞的城市宣传口号是“每天绽放新精彩”,东莞城市形象的核心价值是“活力”,她最独特的魅力就是活力绽放。
徐建华也坦言,作为一个年轻人,东莞虽然富有活力、冲劲十足,但也有不成熟的地方,缺乏积淀和经验,但东莞一直在不断地开拓进取、完善自我。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东莞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谈东莞形象】
来东莞才能发现和外界“不一样的东莞”
在人们的印象中,东莞“世界工厂”的印象已经根深蒂固。然而,东莞远比外界想象中的精彩。
徐建华说,我曾经长期工作的韶关是林业大市,不过没想到来东莞工作才发现这里充满了湖光山色。东莞的森林覆盖率为37.4%,拥有十大森林公园、五大自然保护区、十三个湿地公园、1071个公园和广场、923.5公里绿道,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6平方米。这就和外界印象中工厂林立、钢铁森林的形象不一样。
再比如,东莞作为外来人口比例全国最高的城市之一,接纳了大量新莞人子女入学,近十年,新莞人子女入学以年均5万人的速度快速增长,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80.29%,总量近70万,是本市户籍在校生的4倍多,绝对值在全国仅次于深圳,超过“北上广”。
又比如,外界觉得东莞本地的“莞二代”物质基础丰富,缺乏父辈的进取精神。实际上,东莞人很注重孩子的读书教育,家里条件再好也要让下一代有一份正当职业。
徐建华举例说,东莞的机关服务员、司机不少是本地人,工资并不高,家里甚至还给他们发些补贴,目的是鼓励他们在岗位上安心工作。还有的本地企业家子女也正在从传统的房地产等领域向实体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有一位房地产商的儿子就和一位北大的院士合作发展新兴产业,实现资本与科技融合。
还比如,很多人觉得东莞是“文化沙漠”。东莞其实是一座学习之城、读书之城。第一,《当当网》大数据显示,东莞2014年购书量470多万册,挤进全国非直辖城市榜单前十,超过全国13个省和20多个省会城市。第二,2014年东莞图书馆总分馆流通人次达713万,外借册次396.1万,东莞市图书馆年借阅量排名广东省地级市之首。
“我自己来东莞工作以后,也坚持每月荐书给党员领导干部阅读,到目前为止已经累计推荐了72本书。”
【谈东莞好人】
全市上下形成了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东莞好人频现,在全市形成了“好人森林”“好人城市”的浓厚氛围。仅2014年,东莞就有117人荣登“东莞好人榜”,其中4人入选“广东好人”、3人入选“中国好人”,设立了超过1200个“善行义举榜”,覆盖全市城乡。
对此,徐建华表示,东莞已经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浓厚氛围。他说,在“东莞好人”中,有三位印象最为深刻:
一是徐祥龄先生。他被称为“香港外展社工之父”,退休后到东莞定居,拿出全部个人资产,并多方筹措200万元在东莞市创办大陆第一家非营利性民办异地务工人员服务中心——东莞市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目前,该中心已有会员1000多人,先后为数十万人次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帮扶和支持。徐老先生五十多年热衷社会工作,致力服务困难群众,以一个平凡人的非凡之举为东莞社会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他的务实作风、愚公移山精神和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信念,非常值得全市人民学习。
二是湖南籍打工夫妻周作堂和蒙桂凤。今年1月,湖南籍打工夫妇周作堂、蒙桂凤下班途中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家属同时捐献死者夫妻双方器官,捐献的器官帮助6人获得新生,4人重见光明。这一善举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让我十分感动。
徐建华强调说:“东莞好人”是道德领域的“星星火光”,用一事感动一方,用一个带动一群,引导广大市民“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形成“好人接力”、“好人森林”和“好人城市”,东莞整个社会正在形成一种浓厚的崇德向善、弘扬正气、抵制歪风的氛围。
【谈城市融合】
文明城市的惠民福祉要覆盖全体“东莞居民”
自来到东莞,徐建华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东莞居民”的概念,在创建文明城市角度,“东莞居民”有哪些内涵?
对此,徐建华表示,东莞提供了新莞人创业生活的平台,新莞人为这座城市带来了财富和发展,新老莞人要相互感恩。不管是新莞人还是老莞人,都是东莞人,都是“东莞居民”。文明城市的惠民福祉要覆盖全体“东莞居民”。
徐建华说,过去农村是“熟人社会”,在东莞由于人口流动性大,社区是“陌生人社会”。我们今年部署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推动社区自治,把“陌生人”变成“熟人”,把创文落到社区。我们将加大基层公共服务投入和均等化,推动新老莞人融合。这就像杂交水稻一样,城市基因会越来越好。
【谈文明愿景】
以更高标准力争“四连冠”
文明无止境。在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后,东莞如何谋划接下来的文明建设工作?
徐建华表示,在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新起点上,东莞将以更高的标准、更新的举措、更实的作风,力争“四连冠”。
一是全力建设富强文明的现代城市。一方面,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升级,脚踏实地推进改革开放,打造全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样板区、现代制造业名城。另一方面,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城市精神、市民素质、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全面提升,使东莞文明程度、社会秩序和人文素养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二是全力建设宜居宜商的优美城市。我们力争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中走在全省前列,并努力打造绿色东莞、美丽东莞。同时,加大社会建设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统筹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在创新社会治理中提升城市品质、维护社会稳定、塑造良好形象。
三是全力建设公平正义的法治城市。我们将以东莞获得地方立法权为契机,针对市民在市容环境、交通出行、旅游住宿、餐饮消费、网络传播等公德失范现象,依法加强城市管理,依法惩戒不文明行为。同时,促使城市管理乱象得到较好改善。另一方面,围绕保护和鼓励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慈善捐助、见义勇为、全民阅读、公益宣传等文明行为,加快推进相关立法工作,推动文明行为优待措施和权利保障法定化。
徐建华说,没有独特的个性品牌,文明城市的创建也就没有了“灵魂”。未来,东莞将不断强化“以品牌促创建”的思想,深入挖掘东莞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地、东江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前沿地、转型升级先行地、多元文化融合地的独特个性和特征,下实下好文明城市创建的“品牌”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