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的2020②∣东莞:蓄“才”之势,扬帆致远
当时间的指针定格在2020年岁末,东莞“技能人才之都”建设交出了一份质感的答卷:技能劳动者占比累计提升超过10个百分点,各类学历技能素质培训累计超过120万人次……
站在即将拥抱“十四五”规划的特殊时间节点上,这份答卷令人振奋——清晰明了的数据,写下的是一座城市日积月累的底蕴沉淀,更是对未来“厚积薄发以远行”的自信期许。
纳百川
承载人才心中的那份“固执”
庚子冬至,清晨的初阳,悄悄地爬上了黄旗山麓。金灿灿的暖阳,透过耸立在山顶的通信塔,轻抚着山麓下的葱茏。站在美景中的虎英公园桥上,已过而立之年的王重桂心中充满了感触,脸上写满了自豪。
“那个塔,是我设计建造的。”指着暖阳下的通信塔,王重桂回顾着自己从普通农民家庭子女蜕变为“莞邑工匠”的心路历程。
工作中的王重桂
2000年,王重桂和姐姐同时考上重点高中。正当王重桂沉浸喜悦之中时,其父却认为男儿应该早日承担家中责任,让其到中专学校就读。王重桂并未在遗憾中自暴自弃,而是通过努力学习弥补遗憾。毕业那年,成绩优异的王重桂被学校推荐去读大学。他冒着大雨到电话亭向父母报喜,但是,得到的却是和3年前一样的答案。失落之下,王重桂背着行李,在大雨中踏上了去东莞的路。
“我不服气。”到东莞后,王重桂从一家模具厂从学徒做起,白天在工厂努力地学习车、铣、钳技术,晚上则借助东莞的培训体系,报班学习。
幸运总是会眷顾努力的人。2005年12月一个周末的夜晚,独自在培训班自习的王重桂,被一家公司老板看中。之后的10年里,王重桂借助公司平台,将学校、培训班以及工厂实践的三方面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逐渐展现出了其在设计方面的天赋。
2015年,东莞通信塔站开始更新换代,东莞市政府公开招标,许多公司因为没有突破通信塔站多功能融合瓶颈,只能像往常一样提交传统的圆形杆塔方案。晖速公司提交的异形杆塔设计方案顺利中标,该方案不仅美观,而且还有效解决了三家通讯公司功能不能共融的瓶颈,这个方案的设计人正是王重桂。
中标后,王重桂带领团队历时3个多月,一举攻克了通信塔站多功能融合瓶颈,不仅助东莞顺利完成了通信塔的更新换代,还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2019年7月,王重桂还被东莞市政府邀请参与了智慧灯杆技术工程管理规范标准起草。
王重桂说,成为首批“莞邑工匠”离不开他心中那份“不服气”的“固执”,但是,如果没有东莞政府、企业给予平台来承载他的那份“固执”,或许就没有现在的“莞邑工匠”王重桂。
窥斑知豹。王重桂的“莞邑工匠”故事,既是缩影,又是写照。故事的背后,客观反映出了东莞全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大背景下,为技能人才成长提供的良好环境和机遇,体现的是东莞紧抓发展源动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维。
抢先机
建立健全技能培养生态圈
“三区叠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升级转型……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透过这些关键词看东莞未来的发展,人才战略是本源,实现“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的转变,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天地一息,沧海桑田。只有感知到沧海横流下的变化和暗涌,才能顺应世间万物流转的规律。关于未来的发展之路,务实的东莞早已看清:
2018年,东莞市委主要领导在向全国人大提交的建议中,提出了打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完善产教融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认可度和社会地位等具体举措。
同年,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 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意见》,斥巨资部署实施“技能人才之都”战略,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十百千万”目标。即全市技术工人的比例提升10%以上,开发认定100个技能培训规范标准,建设100个“技师工作站”,向社会提供 1000门以上培训课程,培养1万名国际化技能人才,推动100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
图说:12月11日上午,东莞市第八届人才发展论坛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主题,邀请了4名重量级专家教授为“技能人才之都”建设建言献策。图为王永奎教授作《东莞技能人才之都建设观察和展望》主旨演讲。
蓝图绘就,东莞上下齐心攻坚。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养、高技能公共实训分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国际培养、技师工作站建设、“首席技师”培育、“莞邑工匠”培育……
短短的3年时间,东莞每年各项人才工作具体项目支出约5亿元,2019年“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正式实施。强有力的 支撑下,一系列符合东莞产业特点的具体政策落地实施,一套覆盖全面、链条完整的“1+10”东莞人才战略特色政策体系逐步成形,不仅建立健全了技能培养生态圈,还掀起了莞邑大地新一轮的“再成长”浪潮。
市人社局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技能人才之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技能劳动者占比累计提升超过10个百分点,各类学历技能素质培训累计超过120万人次,提前完成培训百万目标。
再提升
塑造先进制造业之都技能生态
“面向新阶段新征程,东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求贤若渴,将一如既往地为广大人才创造条件、做好服务。”12月11日,在一年一度的“东莞人才之夜”上,市委主要领导掷地有声表态,一夜之间引起了无数东莞人才的共鸣。
这是一个底气十足的表态。回望不寻常的2020年,东莞的人才发展拨开了疫情影响的阴霾,用创新的举措冲破了制约人才培养的束缚:
出台优才卡政策,持卡人才可享受24项政策待遇和便利服务;启用优才服务中心,为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一对一”代办等综合服务;修订人才入户政策,学历型、企业自评人才等实现“秒批”,3.32万人获得入户资格;支持鼓励企业开展线上适岗培训超过34万人次;“技师工作站”破百;博士后工作站累计达到70家;全国首个实施研发人才专项政策地市……
纵然受到了疫情和复杂国际形势双重冲击,但东莞的人才战略的发展并未因此止步不前,反而是疾风中铆着劲稳步前行。
不过,“技能人才之都”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果,从来都不是终点。面对即将到来的“十四五”,东莞又提出了“技能人才之都”升级行动计划和创新人才引领行动计划。
两大“计划”将聚焦东莞制造这一核心元素,对接企业和劳动者培训需求,塑造支撑全国先进制造业之都的技能生态。
目前,东莞已经开始了创新技能评价工程,用“是不是人才,企业说了算”的宗旨,全面铺开企业技能等级认定,促进技能提升与薪酬待遇贯通。并开始探索一系列技能人才资助扶持政策,全面深化“技能人才之都”建设,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十四五”规划锚定的航向上,必然充斥着风暴和暗流,但是,抓紧了人才这个“核心”竞争力的东莞,在未来的航行中必定会以厚积薄发之势,乘风破浪,扬帆致远。
文字:王子玺
摄影:i东莞资料图
编辑:钟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