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蚝岗遗址:被考古学家誉为珠江三角洲第一村

28.12.2015  12:03

■蚝岗遗址博物馆。(记者 郑志波 摄)

你知道么,在遥远的5000多年前,东莞先人们居住的地方可能还是一座四面环海的小岛,他们用树皮制作衣服,建房屋、挖沟渠、制陶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过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

靠海吃海,先人们以采集、捕捞近海生物为主要食物,吃得最多的当属现今珠三角一带餐桌上常见的 美食 生蚝。大快朵颐之后,蚝壳被祖先们丢弃在海边,日积月累,沧海桑田,这些蚝壳连带祖先们生活的点滴渐渐被泥土掩埋,保存了下来。

如今,那片见证了东莞先人生根繁衍的土地上,一座坐落在繁华都市里的遗址性专题博物馆巍然耸立。这,就是位于东莞南城胜和社区的蚝岗遗址博物馆,也是广东省第一座建于原址之上的贝丘遗址博物馆。

蚝岗贝丘遗址既是东莞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也是东莞历史文化的基石。

“珠江三角洲第一村”

蚝岗遗址位于南城胜和蚝岗村,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贝丘遗址,距今5000多年,是东莞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作为在市区中心发现的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也较为罕见。遗址在岭南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2013年5月,蚝岗贝丘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在考古发掘中,遗址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残件,发现灰坑、墓葬、排水沟、房址、红烧土活动面等遗迹,人类定居要素保存完整,是广东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人类聚落遗存,被考古学家誉为“珠江三角洲第一村”。

墓葬中还出土了两具距今5000多年的人类遗骸,是目前珠三角地区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人类骨架,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史前人类体质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这一发现也充分说明,早在5000年前,珠三角古人类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印证了古代的珠三角并非人们所说的蛮荒之地。

东莞古时可能是个海岛

蚝岗遗址保存面积约650平方米。专家推测,珠江三角洲是距今一万年以来逐步形成的,遗址当时很可能是个海岛,遗址西部原有一条流向西北的河流,可为先民提供饮用淡水。

据当地年龄大些的老人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贝壳堆积如山,修建过炮楼,做过晒谷场,生产队曾于此处挖贝壳烧灰做肥料。

一张旧时的资料图片画面显示,文物工作者正顶着烈日在现场测量、作业,两个老太太带着一只白狗从背后悠闲地走过,她们大概不会想到身后的这个“垃圾堆”竟然是珠三角文化的宝藏。

专家们根据在蚝岗遗址发现的水沟痕迹、墓葬及石磨等物件推断,当时的蚝岗人已经在这里建房定居、生息。而从堆积如山的蚝壳、大量的鱼骨及渔猎工具可判断,当时的蚝岗人乃至珠三角祖先们的 经济 生活主要以在海边渔猎为生,他们已经懂得在房子之间挖排水沟,每天都从海边捕捞大量的海贝、鱼类,在食海鲜的同时,他们也会用石磨加工一些野生稻、薯芋之类供食用。

真实还原先人生活情景

沿着莞太大道,转入建设路,穿行在蜿蜒、热闹的嘉和街,大约走到中段的时候,就可看到蚝岗遗址博物馆全貌。踏着鹅卵石铺底的石道,走进博物馆,一条“时光隧道”——展示遗址发掘过程的长廊映入眼帘,几道用蚝壳堆砌成的方柱形空心门,煞是好看。

沿着环形楼梯,拾级而上,步入博物馆大厅,一座巨型的蚝岗人生活原貌石雕图分外抢眼。画面正中是一个巨大的生蚝图,勤劳的蚝岗人忙得正欢:有的在打磨石器,有的在宰杀牲畜。大厅正中是一块超大的透明玻璃,玻璃下就是5000多年前蚝岗人的墓葬和用以储藏食物的圆坑,底层还有两具出土遗骸的原址。

从正厅往左转入另一展厅,一幅先人们的生活图景映入眼帘:远处一群人正在海边寻找食物,近处一名男子在专心地制作着长形独木舟,一名女子在制作树皮布,此外还有一家三口坐在火堆旁吃蚝,场景温馨、热闹,趣味盎然。这是博物馆专门打造的蜡塑人像和场景雕塑,真实生动地再现了5000多年前蚝岗人的生活情景。雕塑对面则是古时蚝岗人加工、使用过的石器和出土的彩陶片展示,包括蚝岗人的衣食住行等物件。

■延伸阅读

蚝岗遗址博物馆:

直接建在遗址上

蚝岗贝丘遗址所在的位置,距离东莞市行政文化中心广场不到2公里。直接在遗址原址上规划建设的蚝岗遗址博物馆,完整保存了遗址考古发掘面,作为陈列展示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对未发掘部分进行科学处理。

蚝岗遗址博物馆于2007年6月正式建成并对外免费开放,展馆共分三层,由时光隧道、遗址展厅、蚝岗文物展厅、三江彩陶展厅、临时展厅、互动展厅等组成。博物馆将考古发掘现场与出土文物、图片和场景复原等展示手段相结合,真实生动地再现了5000多年前“蚝岗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情景和遗址发掘过程,并汇聚了珠江、长江和黄河三大流域的彩陶,集中展现中国多姿多彩的彩陶文化。

作为广东省首座、全国为数不多的在城市中心区建成的史前遗址博物馆,蚝岗遗址博物馆是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典范,现已成为研究和展示岭南史前文明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