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补社会建设短板 聚“莞式反转”动力

01.02.2016  09:43

■超过70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莞接受义务教育。(记者 杨泽彬 摄)

编者按

社会建设搞好了,整个社会就会安定有序,人民群众就会安居乐业,全面深化改革就有了强大动力,转型发展就有了坚实基础。东莞 经济 顺利实现“莞式反转”,离不开社会建设工作的强大支撑。1月29日,《南方日报》在显著版面以《补社会建设短板  聚“莞式反转”动力》为题报道了东莞推进创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工作的经验,本报今日特转载此文以飨读者。

日前,“第二届城市民生建设与民生保障论坛暨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出席并致词。东莞从200多个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同时喜摘两项“国字号”桂冠——东莞被评为“首批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城市”,《东莞积极探索“微治理”模式》被评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

2015年东莞社会建设领域的一组数据正是对这两大奖项的有力诠释:市级财政民生支出285.7亿元,占比达76.7%;超过70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莞接受义务教育,占公办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1.93%,高考四项指标连续四年全省第一;全市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98.1%,网上办结率达99.5%;全市社会组织总数达到6227家,其中3A等级以上95家,承接政府转移职能99项、购买服务266项;全市注册志愿者近83.5万人,服务时数超过2.7千万小时;村组两级总资产同比增长4.8%,资产负债率下降至16.1%,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全市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8.74%,命案数同比下降26.19%……

时间回溯到2011年12月,东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正式提出,要把东莞建设成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努力争当全省社会建设排头兵。自此,东莞社会建设翻开了新的篇章。四年多来,东莞在社会建设领域精准发力,接连打出多套“组合拳”,相继推出系列领先全省全国的创新举措。经过多年常抓不懈、持续攻坚,“党政主导下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日臻完善——继“东莞制造”后,“东莞治理”正日益成为这座国际制造业名城又一个拿得出、叫得响的“金字招牌”。

2016年1月8日,东莞市2015年度工作总结大会通报,2015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6280亿元,首次正式迈入“6000亿俱乐部”行列,同比增长8%,东莞经济以“莞式反转”弧线交出漂亮成绩单。正如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所言: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社会建设搞好了,整个社会就会安定有序,人民群众就会安居乐业,全面深化改革就有了强大动力,转型发展就有了坚实基础。可以肯定的是,东莞经济顺利实现“莞式反转”,离不开创新社会治理构筑的强大社会支撑,也离不开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凝聚的强大推进合力。

基层治理创新

形成特色“示范集群”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多次强调,基层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涉及社会领域,是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必须围绕促发展、惠民生、增活力的目标,从最紧迫、最重大的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基层治理综合改革工作,为东莞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水平崛起打下坚实基础。2015年初,东莞市召开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改革动员部署会议,随后,东莞迅速推出系列配套文件,形成了“1+N”政策体系,并排出了“时间表”,制定了“路线图”,落实了“责任人”,全市推进基层治理综合改革大幕随之拉开。

在基层社会治理改革推进过程中,东莞市通过省市共建、市镇联建,鼓励支持基层积极探索创新,打造出一批创新色彩浓、实践效果好、示范意义强的治理创新优秀项目,充分发挥标杆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创新探索将积分制管理广泛导入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居民自治、社会信用和志愿服务五大领域,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积分制管理格局,有效破解了社会治理难题,充分激发了社会参与活力,受到了中央、省有关部门的肯定和专家学者、 新闻 媒体的关注。以激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内动力为主线,从规划建设、产权管理、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多管齐下的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被“长江学者”、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教授誉为新时期农村综合改革的“东莞突围”。

城乡治理“一张网”成效初显。今年1月26日,在厚街镇珊美社区,综管员方明基在辖区巡查时,发现一间小商铺的阁楼存在违规住人现象,马上用安装了“巡城马”APP的手机对着商铺门口的二维码一扫,商铺的名称、证照及业主等信息立马显示。方明基当即通知业主迅速清理,一桩平时需要处理好几天的事情在不到十分钟内就处理完毕。

目前,厚街镇23个社区的综管员都与方明基一样,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日常巡查、隐患处理、信息采集,全镇实现了公安、安监、消防等多部门业务网格“多网合一”,全镇所有出租屋、“三小”场所和企业全部纳入数据库,确保隐患监控不留死角、问题处置快捷高效。

一个个民主和谐的“好村社”不断在莞邑大地涌现出来,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基层善治“风景林”,为东莞转型发展夯实了安定有序的“主阵地”。

群团组织引领

带动群众“协同共治”

“党政主导并非党政‘包干’,社会治理光靠政府显然是不行的。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质上是要接长社会这条‘腿’,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主体协同共治的治理结构。”东莞市委副书记、市社工委主任姚康说。东莞积极寻找社会治理“多帮手”,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为枢纽,规范发展社会组织,释放村(社区)自治力量,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让他们成为社会建设的“生力军”。

东莞创富眼镜公司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近两年来这家企业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在基本工资之外实行“分蛋糕式”的工资制度,规定在员工100%完成定额任务的基础上,超出部分利润员工得七成,公司得三成。通过根据生产额来分配利润,很好地调动了员工生产积极性,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企业产能不断提高。

创富公司的实践是东莞市工会组织积极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生动缩影。目前,全市71个行业、107个领域、2.45万家企业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机制,覆盖职工300多万人。同时,还建立了“四位一体”职工诉求表达渠道,先后调处劳资纠纷1947宗,调解成功率达99.6%,在有效维护职工权益的同时,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

东莞各级团组织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深耕“莞香花”服务品牌,建立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24个,孵化青年小微企业52家,辅导创业青年5.08万人次,帮助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奋发作为,积极投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级妇联组织依托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和妇女维权服务站平台,团结凝聚社会组织1500多家,组织实施服务项目356个,举办社区活动1079场。

在有效发挥群团组织枢纽带动作用的同时,东莞坚持管用并举、综合施策,大力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全市社会组织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涌现出世界莞商联合会、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市机器人产业协会等一大批枢纽型社会组织。同时率先探索实行异地商会积分制管理,推行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组织“以奖代补”制度,全市异地商会达到97家,其中26家建立了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组织,累计服务300多万人次。

民生事业改善

“共建共享”确保全民

如果将全面建成较高质量小康社会比作一篇锦绣华章,那么民生共享无疑便是其中最温暖、最有分量的部分。近年来,东莞市始终坚持以“幸福东莞”建设为主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大力加强和改善民生事业,使城市发展更有“温度”,群众幸福更有“质感”,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全体市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稳步提升。

2015年底,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生发展研究”课题组公布全国地级市民生发展百强市名单,东莞名列第七。自2012年以来,东莞市财政累计投入1160.3亿元用于民生建设,年增长率均保持在10%以上。课题组认为,东莞在民生方面的投入走在全国前列,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效显著,为排名增分不少。

“十二五”以来,东莞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由2011年的1100元/月上调至目前的1510元/月。2015年,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城镇社区全覆盖;全面实施“银龄安康行动”,为8万多名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 保险 ;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减轻群众负担5300万元;发放2.11亿元就业补贴,开展劳动技能培训3.58万人次;全面落实非莞籍老人免费乘公交政策……

通过在医疗 卫生 、文化教育和社区服务等领域引进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东莞社会服务专业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26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可为市民提供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律师定期深入村(社区)提供公共法律服务。1100多名社工在婚姻家庭、儿童成长、残障康复等领域开展专业服务。

今年元旦刚过,东莞又有一大波民生政策“红包”接踵而来:从1月1日起,将再次提高社会医疗保险待遇标准,医保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20万元提高到30万元;全额资助特困供养对象、低保对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开展免费的孕妇唐氏综合症、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婚检孕检每对夫妇补助905元;全市主要公共区域将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平均网络资费较2015年下降70%……

徐建华在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上再度强调,“十三五”期间,东莞将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推动“三个走在前列”,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切实解决事关群众生产生活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补齐社会建设的短板,着力构筑社会环境城乡合治、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公共服务政社联治、矛盾冲突依法综治的共建共享格局,努力当好全省社会建设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