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报业推“东莞转型进行时”系列报道盛赞东莞转型成效

16.06.2014  09:53

  我市首家三重企业海斯坦普汽车组件(东莞)有限公司落户生态园。图为海斯坦普生产车间本报资料图片 郑志波 摄

   东莞时间网讯 以科技创新为基石,走技术密集型道路,“东莞制造”破茧化蝶;因地制宜谋城市转型,跨区域城乡统筹生态优先,东莞水乡华丽转身;新莞人融入当地,村民融入城市,“我们都是东莞居民”成为共识。

  6月10日至12日,南方报业推出“东莞转型进行时”系列报道,盛赞东莞转型升级重大成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也在日前接受南方报业“1 X”联合采访组专访,强调东莞将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摆在突出位置,突出抓好总投资近3000亿元的重大项目,以经济转型推动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力争到2017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要突破。

   战略决策

  转型升级力争2017年取得重要突破

  在改革开放中,东莞以善抓机遇、勇于改革而著称。面对珠三角“九年大跨越”带来的重大机遇,东莞同样严阵以待。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接受南方报业“1 X”联合采访组专访时明确表示,东莞将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摆在突出位置,突出抓好总投资近3000亿元的重大项目,以经济转型推动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力争到2017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要突破。

  在经济转型领域,东莞将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技术改造、重大平台、骨干企业和科技创新工作。东莞将实施重大项目建设提速行动计划,以提高“三重”项目履约率为突破口,加快近两年172个总投资2882亿元的市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度,确保今年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和新开工项目开工率实现两个“百分百”。同时,深入实施百家企业、百亿企业“双百”工程,力争到2015年全市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42家以上(其中超100亿元企业14家以上),并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民营大公司、大企业。东莞还将继续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在城市转型上,东莞将加快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大力实施“三旧”改造,推动轨道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东莞以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为试点,推动城市空间从分散到集聚、从多组团到大组团转变。同时,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努力建设“美丽东莞”。

  在社会转型上,2013年东莞投入229.7亿元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东莞还针对镇村转型发展中暴露的深层次问题和体制性矛盾,创新推出优化基层治理模式的系列举措。特别是针对异地务工人员实际情况,通过选聘优秀异地务工人员进入社区“两委”班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使异地务工人员“有归属、有尊严、有待遇、有共识、有舞台”,融入明显提速。未来东莞将继续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基层管理服务体制,加快异地务工人员融入。

   经济转型

  “东莞制造”破茧化蝶

  东莞以“世界工厂”著称于世,“东莞制造”享誉全球。但近年来在金融危机、成本上升、欧美市场低迷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东莞的制造业一度面临困境。与此同时,东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由此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东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效如何?东莞经济的转型成效如何?这是许多人对东莞发出的重要一问。

  对此,“东莞转型进行时”系列报道通过大量的实地走访与调研,鲜明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以科技创新为基石,走技术密集型道路,“东莞制造”实现了破茧化蝶。

  在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瓷砖一出窑炉就进入自动输送带,通过地下送到百米外的车间,抛光、磨边、切割、检测、打包等工序都在自动输送带上完成。偌大的生产车间里只有不到20名工人在巡查机器是否正常工作。

  但在2007年以前,同样的车间需要两三百人,员工数量是现在的十倍。

  唯美陶瓷的这一重大变化,正得益于“机器换人”,以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代替人工。

  2009年来,唯美将更多精力投入“机器换人”中。近年来,先后投入约3亿元,基本实现自动化生产,节省生产用工2200人。与此同时,技术研发队伍却从数十人增加到200多人,新产品不断涌现。

  提起“东莞制造”,不少人的印象还停留“劳动密集型”上。报道说,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东莞企业通过“机器换人”走上“技术密集型”的道路。在钜升电子厂,手机机壳制模、模具检测、利用模具生产机壳等环节全部使用机器人,节省用工约一半。在徐记食品公司,从2003年工厂建立之初就开始小规模“机器换人”,目前公司拳头产品的生产线基本实现全自动化。

  通过“机器换人”,提升技术含量和劳动效率,减少对劳动成本的依赖,实现向“微笑曲线”两端的延伸,并不是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全部。报道说,东莞的“机器换人”正从“用机器人”到“造机器人”,从“东莞制造”走向“东莞智造”,这才是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标志。

  在徐建华看来,东莞的目光应该更长远些,要从“机器换人”发展到制造工业机器人。

  而要真正实现从“东莞制造”走向“东莞智造”,东莞将科技创新视为基石。市科技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松山湖5大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总投资13.65亿元,全市引进省创新科研团队7个,总量达21个,位居全省第三位,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也都居全省第三。松山湖园区各类创新平台累计为东莞市家具、毛织、食品、服装、造纸、鞋业等传统产业的20000多家企业提供了产品研发、设计、检测、人才培训等服务。今年一季度,全市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3.6和2.8个百分点。

  “东莞转型进行时”系列报道特别指出,东莞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时,东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加快发展: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自主开发了“三新”电动汽车,由新车型、新轻量化结构、新动力总成组成的新一代轻量化纯电动汽车,并与相关企业合作打造新型轻量化纯电动中巴品牌;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引进了西班牙创新团队,其产业化材料生产有望在航空航天、兵器装备、汽车工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广泛应用;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引领了东莞半导体材料、LED集成封装等技术领域的发展。

  通过大量的实例及调查,报道认为,30年来,“东莞制造”始终紧跟着世界产业转移和发展的步伐。今天,“东莞智造”同样瞄准着世界水平,步伐也越来越快。

   城市转型

  从多组团到大组团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从一个农业县成长为现代制造业名城,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然而因为“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的格局,也被诟病为“一座没有中心的城市”。随着近年来东莞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城市形态得到改变与提升,一座文化新城、生态绿城正在迅速崛起。

  “东莞转型进行时”系列报道认为,组团式发展的城市格局,将东莞推入新一轮城市转型“进行时”。

  今年4月8日,东莞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提出要完善组团式城市发展规划,按照“一中心四组团”的城市格局,推动城市空间从分散到集聚、从多组团到大组团转变。从目前来看,近年来的水乡一体化发展,俨然是组团发展先行先试的“急先锋”。通过强化统筹意识、转变发展方式、形成社会共识,如今的水乡片区已是天蓝水清,迈上了发展的新轨道。

  系列报道以水系特色发展经济区的建设为例,由于推进水乡一体化,曾经的边缘化地块已变身湿地公园。通过因地制宜谋城市转型,跨区域城乡统筹生态优先,东莞水乡实现了华丽转身。

  如果说水乡一体化发展,是东莞组团发展先行先试的“急先锋”,那么,东部片区的扩容则是探索产城融合的先行者。

  报道指出,在水乡片区探索跨区域统筹发展初尝硕果后,东莞其他片区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也纷纷加快了“抱团”的脚步。其中,东部片区一体化继续肩负着探索“新统筹协调机制”的使命。在传统“埔田七镇”的基础上纳入生态园和谢岗,无疑是为了注入更多活力。“它们之中一个产业定位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另一个立足于建设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生态产业新城,都在探索产业与城镇的良性互动,并辐射带动周边镇区发展。

  报道还以生态园为例,生态园在建设之初,曾是一片洼地,被称为“污水汇聚区、垃圾堆填区、高压线网走廊区”。几年来,经过按“生态优先、治水为前、以绿为基、以水为源”原则进行的环境修复,现在的园区水清草绿、鸟语花香,成为东部片区中一片蓄势待发的新区域。

  去年7月11日,东莞第一个“三重”项目——海斯坦普项目在东莞生态产业园区试产,比预期足足提前了两个月。可以说,产业园优越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吸引“三重”项目落户的重要砝码。

  而在东部片区,粤海产业园无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项目。报道认为,投资600多亿元的粤海项目,是东莞目前最大的单体投资项目,粤海项目探索“园镇统筹”的发展新模式,打造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可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新经验。

  随着城市转型的推进,城乡一体化成为东莞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特色。这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承载力与吸引力,更令城市气质发生由内而外的转变。

  “东莞转型进行时”系列报道认为,东莞正以“全面放开”的姿态,实现城乡一体、同城同梦的城市理想。

  在城市形象方面,报道以东莞新城市中心的崛起为例,10多年前,那里还是一片长满野草的荒地,周边是参差不齐的民居。到2006年,行政办事中心、会议大厦、展览馆、科技博物馆、图书馆、玉兰大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出现在市民中心广场,让东莞的城市形象有了全面提升。

  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近年来,东莞大力推动公共文化建设,让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向基层进军,市民不出社区,也能品尝到公共文化的累累“果实”。2013年11月,东莞正式成为了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社会转型

  新莞人融入当地,村民融入城市

  2013年2月,东城街道公开向社会招聘社区党组织新莞人专职委员。历经笔试、演讲答辩、民主测评和组织考察等四个环节,2013年9月,朱远林和其他3名新莞人成为东莞首批基层社区党组织新莞人专职委员。

  星城社区是一个由19个商品住宅小区组成的新型社区,常住人口约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不到1万人,超过一半的户籍人口是通过购房、积分等方式入户东莞的。社区书记陈钧权说,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难免有隔阂,让他们走出家门、走出小区、融入社区一直是社区的重要工作之一。

  系列报道指出,目前东莞600多万新莞人中有全国人大代表、省党代表和省人大代表,有市党代表、政协委员。“朱远林”们任职基层党工委专职委员,更进一步拓宽了新莞人参政议政的渠道,探索出异地务工人员参与社会管理的新途径。

  “我现在和社区干部、同事相处都很融洽,大家都是想着把社区的事儿做好,让群众满意,因为我们都是东莞居民。

  在东莞这个人口倒挂的城市,让更多新莞人参与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转型的必经之路,但并非东莞社会转型的全部。

  报道指出,尽管东莞城镇化率已达88.7%,但在全市180多万户籍人口中,还有近一半是农业户口。对村、社区和一些城市居民而言,租赁经济仍是收入主要来源。这意味着,这些村、社区、城市居民本质上依然是依附于土地收益的“农村”“农民”。把“农村管理”变成“社区治理”,把“农民”变成“市民”,是东莞社会转型的重要目标。

  东莞市2012年启动的农村综合改革在为这种转变寻找出路。东莞重点提升优化物业型经济,鼓励发展服务型经济,扶持培育投资型经济。2013年起,东莞从市镇参与税收分成收入中拨付5%,设立农村公共事务补助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补助村(社区)负担较重的治安、环卫、行政管理等重大公共事务开支。

  报道以中堂镇江南社区为例,去年起,市财政每年下拨给社区治安、环卫和行政管理补贴166万元,约占这些领域支出的28%,为社区将更多精力投入基层服务和管理创造了条件。

  过去,村(居)委会承担上级政府部门布置的大量行政事务工作。东莞试点设立48个社区政务服务中心,主要承接和落实政府部门延伸到村(社区)的行政管理事务。改革后村居工作人员减少了38.6%,村级公共财政支出减幅为10.7%。

  报道援引市社工委专职副主任邵宏武的话说,东莞社会转型既要实现新莞人与本地居民的“融合”,也要实现城乡市民的“同城同待遇”,实现城乡一元的统筹发展。东莞在全省率先实施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使户籍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一样享受免费职业指导等政府公共就业服务。全市创建564个“村民车间”,在工厂、企业灵活安置2万多名本地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

  报道认为,新莞人融入当地、村民融入城市,是东莞继续社会转型步伐的重点之一,要让所有居民都有归属、有尊严、有待遇、有共识、有舞台。

  报道透露,今年,市社工委工作目标中明确提出,探索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批次清单,健全以积分制为基础的配套政策,确立有利于流动人口家庭团聚的政策导向,完善分层分类、有梯度有步骤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同时,提高中老年原村民、异地务工人员社会适应能力。在社区融合上,东莞将逐步扩大选拔优秀异地务工人员党员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试点工作,逐步增加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中异地务工人员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