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东莞酸雨频率比2010年下降44.5%

01.12.2015  17:51

东莞时间网讯 “十二五”期间,我市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大气污染物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江河水质基本符合相应目标,顺利完成“十二五”前四年的污染减排考核任务,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全市重点污染企业减少800多家

“十二五”期间,东莞市深化环保改革创新,推动成立东莞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创新“个性化考核”评价机制,在石马河、茅洲河、水乡特色发展 经济 区试点推行“河长制”,各项环保改革创新工作取得了良好开局。

东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电镀、漂染、洗水、印花、制革、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综合整治,5年累计关闭企业353家(不含造纸),全市重点污染企业数量由1252家减少为440家(不含造纸)。全市铅蓄电池企业由10家减少为1家。

与此同时,  全市7个环保专业基地建设和整治工作累计投入28.63亿元,基本完成建设投入运营。5年来,完成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工程7项,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5万吨/日;累计建成截污主干管网856公里,次支管网397公里,污水收集率达78%。建成黄江污泥处理中心,对全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处置。

酸雨频率比2010年下降44.5%

“十二五”时期,全市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大气污染物浓度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空气质量逐年改善。其中PM10、SO2、CO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酸雨污染态势基本得到遏制,酸雨频率呈下降趋势,降水质量显著好转。2015年至今酸雨频率仅为7.1%,比2010年下降44.5个百分点。

东莞顺利完成“十二五”前四年的污染减排考核任务,削减比例分别为22%、17.1%、21.1%、21.3%,分别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05%、78%、69%和73%。

同时,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东江南支流和中堂水道)水质良好,水质达标率达100%。主要江河水质基本符合相应功能区划阶段目标。全市农村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在0.21-1.73之间,综合污染指数年均值呈逐年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