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镇村经济广开财源颠覆尝试

16.06.2014  13:55

改造旧厂房发展高端项目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改革开放30年来,本地乡民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在苏南,这个词是“工人”;在温州,这个词是“老板”;在东莞,这个词则是“房东”。租赁经济辐射的不仅是单个的村民,从某种程度而言,村集体是真正的“大房东”。东莞农村的集体收入中,物业收入一度占到总收入的75%以上。只不过,这种单一的经营方式,让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不堪一击,一度陷入“希腊化”危机。

然而,素来敢为天下先的东莞,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从未止步。从收租到合作开发到“三旧”改造,“房东”正一步一步走向“股东”,柳暗花明的背后是无数次的掂量与思考。

起点

建厂收租奠定根基

这是东莞园区经济的一个缩影,更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25年前,这里是一片荒地,那时的同沙村委会每年收入不到20万元;如今,仅这样一个工业园,每年厂租就给同沙社区居委会带来近4000万元收入。

沿着八一路往松山湖方向,新中医院背后的同沙工业园区内,医院、学校、酒店、餐饮等应有尽有。谢淦祺在同沙社区做了30年“村头”,村里的一草一木,他了如指掌。位于东城边缘的同沙,历来以农耕经济为主。上世纪80年代,东莞大部分镇村当上“房东”时,同沙依然在做“农民”。“那时我们鼓励村干部带头搞生产,带头养鹅养鸡,种水果,甚至去贩卖水果,只要可增加集体收入,都可以做”,谢淦祺至今都记得,1986年那年的春节,村里的橘子滞销,他拉着几火车皮橘子在安徽马鞍山火车站售卖的窘状。直到1990年,好运终于砸到同沙人头上,一家国际巨头公司声称要投资50亿在同沙水库搞种养,当兵出身的谢淦祺敏锐地意识到机会来了。但全村10个村小组,土地资源分散,如果再走别人“遍地开花”的老路,带来的必定是憋屈和小气。谢淦祺当时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可不可以集零为整,把全村的土地统筹起来,一起规划、一起开发?

说干就干,但每个村小组都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涉及到土地,村民们总以为统筹开发就是国家征地”,谢淦祺说,村民投诉、上访、纷争,这几乎是每个村发展之初都会经历的伤痛。直到厂房建起来后,工厂进来了,外来务工人员来了,村民和村委会都当起了“房东”,村民终于尝到坐地收租的甜头。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由于一开始就是社区统一规划,同沙共建了两个大型工业园区。“我们没有别的收入来源,全靠厂房租金。”谢淦祺说,去年,社区两级净资产达3个多亿,集体两级经济总收入近4000万元,村民分红最高的一年可达7900元每人,最低的也有四五千每人。

由于租赁经济比重逾七成,2008年的金融海啸,让东莞农村集体经济遭遇重创。“资产负债率”“希腊化”等经济术语成为东莞的热词。但同沙却逆市而上,“我们没有一间空厂房,我们的企业都非常稳定,工人也很稳定”,谢淦祺晒出一份2013年集体资产负债表:负债约几十万元,但这都是企业厂租的“定金”。整个社区,躺在银行里的存款近3000万元,其中社区一级900多万元,组级2000多万元。

有人说,同沙的这个成绩得益于先天的区位优势,但谢淦祺却不完全这么看。“还是得益于我们的管理和理念。以我个人为例,除了工作,其余时间我一般都不去企业,你去了人家肯定会请吃饭,抽时间陪你,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和负担”,谢淦祺说,企业难做,社区必须站在企业角度考虑事情,除了做好日常服务,还得帮助企业招工、搞好治安、环卫、文娱设施等基础工作。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