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需要培植新动力 才能走出新局面

25.05.2015  11:15

为检查贯彻落实胡春华书记来莞调研创新驱动发展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上周,我市成立14个检查组,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带队分赴各地检查创新驱动工作。这表明,决策层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注的重心,主要已经不是单纯强调这一战略的重要性,而是更多地研究具体如何落实,逐渐聚焦于高新技术企业等具体层面。各镇街能否培育自己创新,能否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最重要着力点。

向生产率的提升着力

向价值链的上游攀升

历经30多年高速发展,与整个国家步调一致,东莞经济也正变速换挡走向新里程。从高速度到新常态一个标志性变化,就是原有的要素投入、外延扩张的效应已见边际,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开始不断流失。

发展转型已是大势所逼,培植新动力才能走出新局面。就当前而言,“东莞制造”依然是这座城市的产业重心,世界工厂的地位也不可轻言让渡。那么,经济原有的增长动力开始减弱,新的动力又在哪里?实践证明:这新动力,就是创新型驱动,就是创新型经济,就是创新型制造。

就基础而言,制造业的“根”不能丢。要清醒地看到,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惊涛拍岸,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工业4.0”等发展战略。东莞谋求创新驱动,首要推动制造亟须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中强筋壮骨,向生产率的提升着力,向价值链的上游攀升。

就路径而言,各镇街亟应跳出传统模仿型发展的窠臼,顺应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大趋势,用“机器换人”向生产率的提升着力,用“创新驱动”向价值链的上游攀升,打破核心技术“空心化”困局,赢得产业结构转换、发展方式转型大机遇。

传统企业当自强

创造制造同步升级

就创新而言,呼唤技术进步,但更当着力的还是人才建设。时下,打造人才高地已是竞争共识,人才争夺也已愈演愈烈。引进一个人才,就可能带动一个团队,兴起一个产业。

德国、日本为什么能在世界制造业的竞争中保持旺盛活力,一路引领在前?一条宝贵的经验就是得益于他们的职业教育和蓝领创新,得益于他们不拘一格的人才社会评价和人才培养体系。

东莞人才建设应打开视野,一方面要处理好招、育、用的关系。招揽人才是捷径,培养人才是关键,但比培养更重要的是使用,它是导向,只招不用,只育不使,都是徒劳,要根据企业、产业、城市的实际需要,敢于创造一套“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政策;一方面,要更多地放眼于全民人力资本的涵养,改变企业零散、低端的培育教育格局,要着力于产业工人素质的进步,提升创业能力。

就结构而言,归属内源型经济的传统企业当自强。创新驱动不单只面向高新技术企业,传统企业同样要有创新驱动。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应打开视野,努力学习吸收全球创新资源和高级生产要素,谋求更高水平地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在全球价值链中占领更为有利的位置,联动实现“东莞创造”和“东莞制造”的同步升级,这是更具战略意义、更加务实的企业升级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