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非遗在校园”经验分享会举行
10月23日,东莞“非遗在校园”经验分享会,在东莞市文化馆318会议室举行,东莞市文化馆馆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黄晓丽,东莞市文化馆副馆长刘影、何超群,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博导宋俊华,东莞市青少年体育艺术联合会会长谢洪涛,以及来自东莞市各学校代表,各非遗项目传承人等出席了分享会。
10月26日,东莞“非遗在校园”经验分享会录播节目将在“i东莞”播出,莞城步步高小学等12个代表学校、清溪麒麟舞等5个非遗项目传承人届时将分享各自的干货,还有专家进一步点评,并提出宝贵的建议,可谓干货满满。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扫文后二维码观看。
分享会上干货满满
在非遗项目分享上,12个学校代表分享了各自学校非遗项目进校园、在校园的开展工作,并以案例的方式分享了经验和方法。
有的学校从单个非遗项目上分享经验和做法,有的从活动探索上分享有的从顶层设计上分享经验和做法……角度新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精彩而充分了展示了满满的干货,让与会者获得第一手经验,彼此借鉴学习。
莞城步步高小学美术科组长廖新新介绍了该校如何将莞草项目进行“主题同整,跨学科融合”的经验做法。该校以莞草为主题,同整所有学科,并跨学科融合,即将莞草编织这一项目细化到学校各个领域和角落,尤其是将莞草编织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和课程中,并让各个学科融合的系统做法让人眼前一亮。
莞城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长陈丽华细致分享了“探究春节文化”系列综合实践活动的做法和经验。据其介绍,该系列活动,全校师生都参与其中,有着细致的统筹规划和方案设计,内容涉及讲座,如请莞香楼的经理分享东莞小吃文化和具体做法;与青旅等社会机构合作,探索东莞民俗博物馆。“通过这类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到更广大的世界去,开拓视野,增加认知,提高实践能力,也达到我们通过这个系列活动在学生心中‘留住年味,留住风俗’的初衷。”陈丽华说。
常平镇实验小学校长戴彦勋从“四个一”(一个环境、一套教材、一门课程、一支队伍),详细分享了该校如何从顶层设计上开展旱木龙在校园的传承和教学经验和做法。这“四个一”体系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熟悉并爱上旱木龙,并得到系统教学和实践,以及各个训练和展示的平台,在横向和纵向上传承这项本地特色非遗项目。
随后,是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享经验。其中,黄佩仪分享了她在东坑中学传授木鱼歌的做法。她分别从普及和提高两个层次进行不同样板的互动教学,尤其针对提高班的学生,与音乐课、语文课结合,不仅要学会弹唱和鉴赏能力,还要学习音乐理论,进行词曲创作,以及参加社会公益演出和官方比赛等实践平台进一步锻炼自己。通过一些系统教学和传习,东坑中学将木鱼歌在校园的传承带入了深水区。
专家点评富有建设性
分享会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点赞。宋俊华表示,“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活动,可以让非遗在学校这个活动做得更深入,更科学。”随后,他还结合东莞非遗进校园、在校园的情况和具体案例,总结了学校教育的“六有”(有目标,有人,有场所,有方案,有特色,有体现),并表示非遗在校园传承是非遗保护工作不可取代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不仅非遗传承离不开学校,学校教育也需要非遗。
宋俊华还从非遗在学校的教育与原本学校的课程学习的关系处理;非遗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与非遗本身的知识,技能教育的关系区别;在学校教育中把非遗的保护传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对非遗在校园项目作品、传承模式在完善上做了思考,希望通过更完善的模式和作品,让学生更好了解非遗,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和创作能力。
谢洪涛针也从学校教学中如何进行非遗传承的角度分享非遗的开发和传承的观点。他认为,在非遗开发上,要注重实践和调研,根据学校特色选择合适的项目和题材以及实践活动,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并编写成校本教材和方案,呈上级部门审阅和立项;在传承上,首先要完善师资,提高教师队伍力量,提高教师水平和资质;通过综合实践或研学旅行等多种方式,活化非遗教学项目。
谢洪涛还建议,主编一个非遗的地方课程,找教育课程的专家大家来论证,形成一个规范化的非遗课程,同时加强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合作,形成互动,共同努力,一起就将东莞的非遗在校园活动全省、全国打响。
▲扫二维码,看东莞“非遗在校园”经验分享会干货
全媒体记者 沈汉炎/文 记者 李梦颖/图
全媒体编辑 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