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高校企业紧密合作 助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

15.06.2016  19:51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创建创客实验室。记者 孙俊杰 摄

几个月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浚在东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应该是蓄水池,是进行创新的种子,但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还是企业。

东莞的制造企业要更好地生存发展,就离不开研发创新。而在创新的道路上,与高校携手无疑是一个更加稳妥和高效的模式。在东莞制造业的转型轨迹之中,无论是高端人才和智力的引进,还是研发型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人才培养,处处都能看到校企合作模式的“身影”。

东莞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正成为东莞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重要一环。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日渐加强,也被业界视为东莞 经济 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研发成果加速走出实验室

不久前,美国液态金属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Thomas Steipp在东莞考察了一番后发出感叹:东莞的企业、大学以及研究机构联合起来进行研发和技术推广的效率和成效令人惊叹。

在东莞,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愈加紧密,而产学研的结合,也加快了最新研发成果在东莞进行商业化落地的转化效率。

“企业有实际的需求,高校有科研成果,如何让双方对接落地,是产学研合作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东莞市模具机械产业协会秘书长柳亚强说,面对市场环境的改变,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要创新。但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要聘请众多的专家教授来搞创新,那是不现实的。

据横沥镇镇委书记陈锡稳介绍,近年来,横沥党委政府大力搭建了模具协同创新中心,在该镇营造了浓厚的产学研对接氛围。现在,很多高校的教授或者年轻的学者,经常利用周末的时间,深入到横沥的企业中,与企业研发人员一起解决研发和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难题。一方面,教授让自己的理论和研究与产业进行深度对接;另一方面,也切实帮助大量中小微企业,以较低成本解决科研难题和人才引进问题。

据介绍,横沥协同创新中心已累计引进数十个科技创新团队,其中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雨生主导的热压成型装备科研团队、重庆汽车研究院教授马鸣国主导的汽车轻量化装备科研团队等,为该镇特色产业做强做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东莞从高校引才的力度不断提升。2015年,东莞市共有4个团队入围第五批省创新科研团队拟资助名单,省财政拟资助8000万元,连续五批次蝉联全省地级市第一名;截至目前,全市引进省级创新科研团队总数达26个,数量稳居全省前列。加大力度引进市级创新科研团队,今年东莞市共有10个团队获得第二批市创新科研团队项目立项,市财政资助达7200万元,

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坦言,在2008年来到东莞工作之前,他是高校的教授。但他非常喜欢东莞的环境和创新土壤,目前他已经完成了身份的转变,将自己定位为一名科技成果转换的运营者。

新型研发机构助力企业创新

5月17日,东莞市科技局公布了《关于2016年东莞市创新券兑现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中小微企业兑现创新券的兑现对象、使用范围等具体细节进行了明确。从今年4月开始,东莞市向211家中小微科技企业发放了约2000万元科技创新券。科技创新券是为引导和鼓励中小微企业创新而设计发行的一种补助凭证,采取无偿资助的方式,每年度兑现一次。

据东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向这些科技企业发放创新券而不是直接发经济补贴,其中最大的原因正是为了调动起创新研发机构的力量。近年来,东莞市投入20多亿元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个著名高校院所合作建设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动力机制。而科技创新券模式一方面可以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公共科

技创新平台服务企业的积极性,引导其主动研究企业需求,切实发挥其推动东莞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作用。

在东莞产业转型的进程中,不少高校在东莞建立起研发机构并发挥着技术进步和创新突破的智力支持作用。

张国军说,工研院现在有600多名研发人员,下设5个技术服务中心,有600多项技术服务支持,为70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以注塑机的节能改造为例,该研究院将东莞超过60%注塑机的能耗降低了大约50%。

伴随着校企合作的成效不断显现,东莞也加快了与高校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的步伐。仅2015年,东莞便新增东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院、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等6家新型研发机构,这使得东莞的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到27家。其中,东莞共有17家单位获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校企合作探寻人才培养新模式

近几个月来,劲胜精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曹豪杰接待的来自广东以及周边省份的高校考察团多达数十个。这些高校考察团来到劲胜精密,正是为了与该公司进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近几年,关于东莞“用工荒”的话题频频见诸媒体,制造大市东莞对产业工人的巨大需求早已远近皆知。但是,伴随着东莞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机器换人工作的快速推进,东莞制造业对编程、数控等方面的高端人才的需求更加急切。

企业与学校应该在产学研领域不断展开深入的合作和探索。东莞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人才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需求。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和磨合,被认为是未来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

“东莞市校企合作洽谈会”已成功举办七届,该活动旨在促进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具体做法是,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向企业推介毕业生就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输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企业根据自身中长期发展需求,向院校定制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解决用工缺口,获得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

自2010年以来,每届校企合作洽谈会都吸引全国各地院校与东莞市企业参会,年均引进4万多名技术技能和管理型人才,满足企业短期的用工需求与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整合人力资源,东莞还搭建跨地区校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交流平台,促进周边省市的院校、中职学校、技校集约、高效地向东莞企业输送各类人才。

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上,东莞本土高校的步子迈得更快。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副院长杨卫华教授表示,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例如信息科学系与赛意科研项目公司展开合作,尝试订单教育。目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与横沥镇共建了试验基地,也与虎门富民服装城展开了服装设计方面的服务。杨卫华说,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大多数学生都在东莞校区,因此也尽可能多地寻求在东莞本地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接下来,该学院还将进一步推动与东莞的产学研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