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高考连续三年取得四项指标全省第一

25.09.2014  18:52

   东莞时间网讯 广东省2014年高考招生录取工作已全面结束。9月24日下午,东莞市教育局在市第七高级中学召开2014年高考总结会,市政府喻丽君副市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连续三年四项指标全省第一,书记批示祝贺

  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我市在去年、前年连续夺得高考质量四项主要指标全省第一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优势,全市普通高考总录取率95.54%,每万户籍人口升重点人数为15.65人,升本科人数为65人,升大学人数为134人,实现四项指标连续三年全部位居全省第一。

  对此,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批示:“祝贺我市高考再创佳绩!连续多年保持高考质量四项主要指标全省第一实属不易。望戒骄戒躁,结合创建推进教育现代化强市工作,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水平,进一步夯实保持高考先进水平的基础。

   成绩逐个数

  今年东莞高考具体数据也十分亮眼。上线入围方面,今年我市共有普通类考生25143人,第一批本科(重点线)上线3560人,比去年增加771人,增幅为27.64%,重点上线率14.17%,比去年提高2.71个百分点;第二批本科以上上线13271人,比去年增加1083人,增幅为8.89%,本科以上上线率52.82%,比去年提高2.75个百分点;专科以上上线23900人,比去年增加914人,增幅为3.98%,专科以上总上线率95.13%,比去年提高0.71个百分点。

  录取方面,今年我市高考普通类考生录入重点院校3612人,比去年增加600人,增幅为19.92%,重点院校录取率14.37%,比去年提高1.92个百分点;第二批本科以上院校录取14142人,比去年增加603人,增幅为4.45%,本科以上录取率56.25%,比去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此外,今年我市高考高分考生创下新纪录,录入名校人数继续增加。全省文理科前10名我市独占5名,其中理科2人、文科3人;全省文理科前100名我市有27人,其中理科9人,文科18人,是全省尖子生最突出的地市,与自己相比,也是历年来尖子生最为突出、水平最高的一年。全市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3所名校录取的考生共36人,比去年增加7人,增幅为24%。其中,录入清华大学13人、北京大学21人、香港大学2人。全市录入985高校的共有678人。全市34所有高考任务的学校均有学生上重点线,在我市尚属首次。

   高考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面对日益迫近的高考改革,东莞市教育局局长杨靖波分析,我市下来的高中教育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是广东省没有列入高考改革首批试点,今年的高中教学工作和明年高考没有大的变化。根据国务院今年9月初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广东没有列入首批改革试点地区,意味着我市目前已在读的高中学生,包括今年入学的高一新生,参加高考仍然使用原有的办法,不会受到大的影响。《意见》提出的不分文理科,我省也暂不实施。同时,《意见》也提出,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这两项改革明年高考就将实施,各学校要及早研究部署,确保做好对接。《意见》还提出,2014年出台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这项改革关系到每一所学校、每一名学生。

  二是实施高中分片招生后,面上高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新的考验挑战。2012年开始,东莞在中考招生工作中,将全市划分为4个大的片区,除了面向全市招生的名额外,其他均实行按片区招生。改革之后,面上公办普通高中整体生源质量有所提升,竞争力有所增强,有利于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时,面上高中生源水平的差异性有所增大,学校之间的竞争格局逐渐形成。这批学生将于明年参加高考,各学校在今年的备考工作中,要认真做好生源情况分析,结合这批学生前两年的学习情况,合理设定目标,科学做好教学安排,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三是骨干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分布更加均衡,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市近年来通过大力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构建起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学科带头人做支撑、教学能手为生力军的骨干教师队伍,骨干教师队伍总人数达到1459名,其中普通高中有339名,实现了“科科有核心、校校有骨干”。下来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构建起规范、有序、高效的骨干教师队伍使用管理机制,为更好地发挥骨干教师作用提供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各学校要用好、用活骨干教师这支队伍,不断巩固和强化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传、帮、带”的工作机制,以此引领带动更多教师不断成长进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四是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为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今年9月,我局开发的“微课掌上通”已上线应用,微课、优课资源陆续投入使用,同步课堂、在线作业、协同教研等功能将逐步推广,各项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改进和提升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功能均在逐步完善。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全市各层次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在提升普通高中教学效益的同时,也通过促进小学、初中阶段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为普通高中构筑更好的发展基础。各学校要切实更新观念,组织师生加强培训和学习,尽快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化条件下教与学的新手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要组织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结合各学科高考重点,梳理复习备考方法、挖掘典型例题,充实优课、微课资源,逐步做到重点、难点、高频考点全覆盖,将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优势。

  针对明年高考工作,杨靖波也做了具体部署。包括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学科德育,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同时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做好生涯规划;总结高效课堂经验,形成特色和模式。抓好重点和典型,做好典型经验、有效模式的总结推广,做到“校校有经验,校校有特点”,加强普通高中内涵发展和特色建设研究,抓好“减负增效”,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构建优质化、低负担、高效益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优化教育管理,激发各方面积极性。优质高中要更加注重着眼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重点,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现代课程体系和有利于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