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20万农民转型好机会来了:进军都市农业
莞城中心小学学生参观蕉菜所青瓜种植大棚。(东莞市农业局 供图)
东莞20万农民转型的好机会来了,既有明确的政策指引,又有庞大的“都市”需求
东莞时间网讯 昨日早晨,当一缕缕晨曦照在厚街大迳密密的荔枝林时,桂冠荔枝专业合作社社长黄志强,在荔枝林旁边的小屋醒来。他钻进荔枝林里,再次检查路面状况。荔枝林里路面有点滑,他担心前来采摘荔枝的客人走不惯。黄志强的父亲一边清洁路面,一边高兴地说,以前城里人不喜欢下田,如今一窝蜂地到田里来“过瘾”。
正值东莞荔枝收获季节,市农业局向市民推介了30个生态荔枝采摘点。除了“荔枝季”,在其他季节里,市民也可以在田园里找到农家乐。在东莞这座工业名城中,都市农业正以绿色生态、健康休闲的特质,融进都市生活圈,成为都市生活的新元素。
而都市农业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一次转型的好机会。在东莞,抓住都市农业发展先机的农民,如今大都成功转型脱贫致富了,一批新型农民脱颖而出。最近,市政府通过了发展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这对那些还在彷徨犹豫的农民来说,无疑指明了一个发展方向。
1、曾经的鱼米之乡盛景
东莞地处珠三角冲积平原,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据历史记载,以前东莞水乡河道繁忙,水乡农民用船运送大米、香蕉等特产到东莞县城、广州市贩卖。著名作家陈残云在上世纪50年代到东莞麻涌挂职时,在其著名长篇小说《香飘四季》中,如实描写了东莞鱼米之乡的繁华盛况。东莞的农业名气一度响遍南粤大地,在广东民间,对鱼米之乡的代名词便是“南番顺和东莞”。
“但东莞传统农业这一盛况,从30多年前改革开放开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起,便戛然而止了。”昨日,在市农业局办公室里,该局有关负责人回忆东莞农业的“当年勇”,不禁产生了一点唏嘘,“老一辈东莞农民都看到,记忆中的农地,很多变成了工厂企业、公路、高楼大厦等”。
东莞农业的弱势走向,在东莞土地利用地图颜色变化上一目了然:绿色的农耕地面积明显萎缩。据不完全统计,东莞原有近百万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到现在只剩下约20多万。东莞农业总产值在全市生产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不足0.4%。
自从东莞传统农业走向弱势,东莞农贸消费市场的大半江山,已经被外来品占据。据市农业局统计,东莞每年平均消费蔬菜约150万吨、生猪约300万头、三鸟约8000万羽。除了约30%的蔬菜和少量肉品可以自给,其余的都需要从外地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