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昭通大决战 丨东西部资源互融共赢 彝良麻农登上致富快车
彝良县小草坝天麻种植区域,处于四川盆地向滇东北高原的乌蒙山区过渡地带,气候独特,常年云蒸雾蔚,轻雨连绵。独特的气候条件,让小草坝种植区种出来的天麻品质享誉海内外,所含的天麻素平均为113%,是其他地方的2-6倍,极具市场潜力。
不过,纵然坐享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地的麻农们却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原因何在?如何破题?东莞三年多的对口帮扶给出了答案。
“卡脖子”:
独享优势却难以致富
12月2日下午3点,小草坝天麻种植区域内的铜厂村飘起了绵绵细雨,麻农张科委戴上手套,踏着泥泞的山路来到了他的种植区。
“冬季的第一批天麻可以出土了,这是一年中品质最好的一批天麻。”张科委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用手采挖着泥土下的天麻。不一会儿,一颗颗拳头大小的天麻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出土了。
“你看,环越多、‘肚子’越翘,品质就越好。”抓着刚出土的天麻,张科委详细地介绍着他的“天麻经”。
说起自己的“天麻经”,张科委不知不觉中打开了话匣子。张科委是铜厂村的一名“中生代”麻农,从20岁出头就开始种植天麻,至今也有近20年的种植经验。但是,在东西部对口帮扶工作开始之前,他的“天麻经”确实苦涩的。
“满山找种,找完种还要去找培育天麻所需的‘两菌’,运气一不好收成就要锐减,但这还不是最要命的。”张科委告诉记者,天麻能稳定生长出出仅是以往麻农们确保成本的前提,但一年下来能赚多少钱,决定权并不在他们手中。
“收成后,要么是将天麻拉到集市卖、要么就是坐等麻商上门收购,不分大小好坏,通通混在一起出售,每斤的售价仅有20元。除去人工费和菌材费,收入仅能糊口。”张科委说,在小草坝种植区域内的镇村,80%的麻农都是如此,单一的种植产销经济模式很容易受产量减少导致贫困发生,如何依靠自身的特色作物脱贫成为了摆在麻农面前的大难题。
为张科委带来脱贫契机的是一名叫罗小勇的东莞帮扶干部,2018年初,在走访调研过程中,罗小勇认识了张科委,发现麻农们的致富“瓶颈”后,罗小勇等帮扶干部积极协调东莞——彝良两地资源,将东部的先进种植、产销经验循序渐进地移植到了彝良县,东西部资源的互融互通,很快就破解了当地麻农们的困局。
资源互融:
麻农致富有路子
“我们先将东部的医药企业,请来考察, 促成了天麻产品购销战略合作项目。项目签订后,东部企业定期派技术人员向麻农们面对面培训种植技术,并在当地建立了相应的‘菌种’培养生产基地,让亩产量增长了1倍。” 东莞东西部扶贫协作干部、彝良县常委副县长罗小勇告诉记者,东部企业的进驻,不仅解决了困扰麻农们多年的“卡脖子”问题,还教会麻农如何将天麻品质分类销售,提升单位产品价值,当地“麻农”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年均收入相比以往,人均增长了一倍多。
“比如切片,以往我们是横着切4片,边边角角的天麻碎片就用不上了,企业的技术员给我们一培训,我们才知道,原来切片还能斜着切,不仅更美观,而且不会浪费。”张科委笑着说。
记者了解到,东西部对口帮扶开始后,身为党员的张科委积极担起了铜厂村麻农们的带头人,在他的积极响应和号召下,他组织了同村30余户麻农成立合作社,专门对接东西部的销售渠道和技术培训。2019年,在东莞帮扶干部的协调下,他还来到东莞进行交流学习,将东部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带回了铜厂村。仅2019年,张科委一家的年收入就突破了30万元,成为了铜厂村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数据显示,东西部对口帮扶协作工作开展以来,在东莞帮扶干部的积极协调和帮扶下,先后为彝良县引进深圳世彭汇等知名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促成彝良斥资建成小草坝天麻国际交易中心,自鲜天麻交易区投入营运以来,累计交易鲜天麻2000余吨,为贫困麻农节省各种服务费用35余万元。同时,在引进的企业中,还有4家涉及天麻的加工和销售,并创新研发出天麻面条、天麻面膜、天麻牙膏等多品类衍生产品,延长了产业发展链条,带动一批贫困人口就业,利益联结人口达一万多人。
文字:王子玺
摄影:郑琳东
编辑:宁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