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重走丝绸之路 感知古老文化期待经济重生

07.06.2014  15:48

  中新网甘肃武威6月7日电 (记者 丁思)登上甘肃嘉峪关城楼望远,塞外风光尽收眼底;探访甘肃张掖大佛寺,遥想河西走廊昔日的辉煌……6月4日至7日,台湾媒体采访团重走丝绸之路,感受多彩文化的魅力;聚焦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和新能源,期待古老的丝路重镇“重焕光彩”。

  应甘肃省台湾事务办公室邀请,台湾世界新闻传播协会、台湾《中国时报》、台湾东森电视台、台湾商旅杂志社等8家媒体记者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之旅”为主题,在嘉峪关、张掖、武威、兰州展开采访。

  神秘的丝路文化之旅是台湾商旅杂志社社长宋孝明“憧憬已久的”。他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说,丝绸之路的故事是他在念书过程中所了解到的,“死记硬背历史的同时,脑海中浮现出骆驼行走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的情景,清脆的驼铃声阵阵传来,那是一个很美的画面,我魂牵梦绕了很久,终于来到了这个地方”。

  采访之旅的首站设在甘肃嘉峪关,宋孝明说,当他站立在古城墙之上时,仿佛回到了千年的古战场,重回历史的起点,与古人对话,感受嘉峪关在古丝绸之路上所凸显的战略要地,“算是圆梦了”。

  告别嘉峪关,台湾媒体来到了河西走廊上的另一个重要城市张掖。张掖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山、龙首山,黑河贯穿全境,形成了雪山、草原、碧水、沙漠相映成趣的独特景象。这些画面对于20年前到访甘肃的台湾《中国时报》记者王瑞瑶来说“与之前的印象完全不一样了,发展很快”。

  商贾往来,驼铃声声。遥想古丝路昔日的繁华景象,张掖市副市长王方太比喻称,“张掖、武威这些重要的城市,当日的辉煌就好似今天的北京、上海等繁华都市”;现今,甘肃张掖秉持立于生态、兴于经济、成于家园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以宜居宜游首位产业为引导,走出一条宜居宜游宜业更宜人的发展道路,期待河西走廊重现光彩。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今年5月,甘肃省出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建设总体方案》,从交通、物流、能源、文化、农牧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划,推进甘肃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将甘肃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

  甘肃河西走廊的现代农业经济成为台湾媒体关注的焦点,台湾商旅杂志社社长宋孝明说,甘肃河西走廊有着农业生产优越的光照条件和自然气候,但是脆弱的生态环境也是农业灌溉和农业技术的瓶颈,如何寻求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技术作为支撑,更加需要政府的政策吸引,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甘肃武威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投入使用也让台湾媒体“惊叹不已”。宋孝明说,开发使用新能源是未来时代发展的趋势,甘肃河西走廊地势开阔,光照充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台湾的新能源发展缺乏销售市场,仅局限于研发部分,建议两岸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

  此外,台湾世界新闻传播协会会长刘立汉认为,随着商企在大陆东部沿海投资成本加大,东部市场的逐渐饱和,生产原料廉价丰厚的中西部地区将成为商人投资的“热土”。同时,他说,当地要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甘肃的丝路文化、民族风情受到海内外民众的喜爱,建议依托当地独有的文化特色来吸引外商投资经商,促进甘肃经济的发展。

  据悉,《“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建设总体方案》指出,近期2-3年甘肃以打基础、攻难点为目标,预期实现向中亚西亚进出口额占甘肃省进口总值20%以上,直接投资、开展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年均增长10%以上的目标,还将建立一批中外友好城市和驻外办事机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