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一场小组讨论中的“气象热”

10.03.2017  01:02

中国气象报记者贾静淅

  3月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第二天,天气微冷;在当天下午的湖北代表团小组讨论中,气象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对地震、气象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我今年带来的建议,也算是给气象工作出个题目。”说这话的是全国人大代表、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

  常年从事水上运输管理工作的唐冠军,对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的突发性极端天气灾害感受深切。“尤其是水上局地突发的强对流天气,不仅难以预报,有些甚至难以监测。”唐冠军所出的“题目”,正是建议加强内河通航水域气象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保障内河航运和水上生产活动安全。

  “您讲的也正是我想说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接过话题,不避短、不遮丑。“确实,尽管目前我国24小时之内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已达到了来之不易的87%,但在中小尺度天气的精准预报上,离需求仍有差距。

  刘雅鸣所说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包括24小时晴雨预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预报等,在近几年均处于稳步提升状态。气象部门对台风路径的预报,则将误差持续稳定在70公里以内,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提高预报准确率,全国11万气象干部职工每天都在为之努力。她详细介绍了全国气象监测站网覆盖情况、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情况、气象为各领域开展针对性服务等工作,参与讨论的代表们点头称赞。

  “小到居民出行、大到国防安全,处处离不开气象。”一位代表感慨道。

  “对于现在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天气信息软件,应加强监管。”一番热议后,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尹正民道出关切,“气象部门权威发布的一手信息是‘面粉’,天气信息软件公司将其加工成‘馒头’,要确保这‘馒头’不走样、不变质。

  刘雅鸣说,这正是气象部门必须履行的社会管理职能之一。她说,气象部门有责任履行好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确保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规范有序,引导气象相关企业健康发展。

  “气象信息作为最基础的信息资源,是公开共享的。”刘雅鸣表示,为更快更准地发布突发强对流等中小尺度天气的预报信息,气象部门在加强预报技术科研攻关的同时,会努力加密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各部门、各级政府也需共同参与、完善监测站网,共享共用气象信息。

  “对,共建共用!”唐冠军深表赞同。他说,以长江为例,桥梁、船舶等水上设施均可设置气象观测装备,推动完善气象观测站网。

  刘雅鸣当即表示附议支持,“您的建议,我第一个签名!”一场关于气象的热议,在共识中画下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