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李克强辩证解码中国改革
3月1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中新社记者 刘震 摄
中新社北京3月15日电 题:李克强辩证解码中国改革
中新社记者 聂芝芯 肖开霖
转型中国,两难陡增,如何看待,两会闭幕后的中国总理答记者问是一个重要观察点。3月15日,面对17家媒体的提问,大国总理辩证解码“中国改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次李克强答记者会上“猛问”不少,尤其是将不少提问机会给了海外媒体,他们多从中国社会的某个现象、某个案例入手,发出疑问甚至质疑。对此,李克强不仅直面挑战,还主动由表及里指出提问所触及的本质。
比如,针对美国赫芬顿邮报记者有关提问,李克强先是指出记者所问是公众普遍关注的雾霾等环境污染这个焦点问题,之后他重申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然后以“环保法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指出治理关键,最后李克强又谈到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孤立地看待,严格执法只是一方面,还要把它置于经济发展大框架下系统看待。
这样的答问,层层递进,给出了改革如何从量变到质变的清晰路径,解疑释惑的效果更加明显。除了答问方式上讲究“辩证”技巧,李克强在答问内容上也讲究辩证的思维。
不出所料,有关中国经济增速的问题依旧是记者会上的热门问题,其他国家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心流露于表。如何把中国经济新常态解释得更加易懂?李克强打了个比方: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的压力,关键要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间找到平衡点,“这就使我想起中国人发明的围棋,既要谋势,又要做活,做活有两只眼,稳增长和调结构就是两只眼,做活了就可以谋大势”。总理巧用围棋比方,点出了中国经济的“命门”在于“平衡”二字。
“互联网+”是两会上一个特别火的话题,一方面是李克强在施政报告里用了这个时髦词,另一方面是在现实当中,依托于互联网的创新项目不断出炉,人们深刻感受到互联网与其它产业结合后带给生活的巨变。对于新事物,社会容易一窝蜂涌上,往往忽视了有问题的一面。以网购为例,在记者会上,李克强肯定网购的发展空间和活力,也借着“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委婉提醒网购商品的质量问题和以及背后的监管问题。面对新业态,要鼓励,监管也要跟上,二者不可偏废。
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这两年常抓不懈的一件事,尽管去年放权的力度空前,但仍是此次两会期间李克强提及频率很高的字眼。他如此反复强调的苦心何在?记者会上,李克强透露,尽管放权激发市场潜力的效果明显,但“还有很多不落实的情况存在,推进中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并用了提案的一个案例检讨简政放权中出现的“插曲”。总理这是在告诉改革者:尽管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只有对改革过程有充分地预计、持续地改进,改革举措才能不打折扣地落地,惠及于民。
辩证解码“中国改革”,实际上是直指当前看待中国问题的两种短视:一是以偏概全,拿个案或局部代替整体情况;二是改革要一步到位,否则就全盘否定。转型中国,改革纵深,复杂凸显,更需几分理性与全面,李克强今年的答记者问,显示这届政府在做好“加减法”的同时,也在以“辩证法”向世界讲述中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