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50平米隔24间房 两住户疑因看电视互砍至重伤

17.07.2015  10:35
劏房示意图 - 新浪广东
来源: n.sinaimg.cn
劏房示意图

  日前香港北角一劏房内2男子疑因电视声音过大发生口角互砍至重伤,一人经抢救后仍情况危殆。事发单位面积仅50多平方米却被分隔成24间房,每间月租需2000多港元。近年香港公屋建造速度放缓,低收入者居住条件愈加堪忧。

  “棺材房”每呎租金贵过豪宅

  事 发劏房位于香港岛北角新都城大厦,据香港警方消息,涉事的两名男子职业分别为41岁莫姓餐厅厨房工和42岁李姓清洁工。事发时李姓男子在其床位看电视,疑 因声音过大遭到莫姓男子斥责,后二人发生口角取水果刀互砍,致背部、颈部、手臂及手掌多处受伤大量失血,经抢救后莫姓男子情况仍十分危急。

  据悉,事发单位实用面积为578平方尺(约合53.7平方米),却被木板分隔成24间房,以上下格划分,空间大小只能放下一张床褥,但月租却要2000多港元,被港人称为高价“棺材房”。因居住条件差,在此居住的住户经常因为噪音问题发生争执。

  长期关注劏房问题的香港社区组织干事施丽珊表示,近年因香港租金高涨,低收入者愈发无力租房,类似“棺材房”数量呈上升趋势,租价也从两年前的1500港元月租升至如今的2000多港元,“床位租金接近每呎100港元,呎租甚至贵过半山豪宅,价格高得离谱”。

  公屋难等 逾17万港人居劏房

  据 港府委托港大“政策21”进行的“香港分间楼宇单位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全港劏房单位有86400个,居住人数超过17万人,这还不包 括工厂大厦内的劏房和居住人口。而根据港中大未来研究所和全港关注劏房平台在今年早前公布的租金数据显示,劏房平均租金占到住户每月收入的41%,租金的 持续上涨或令低收入者连劏房都难以承受。

  在香港,公屋是保障低收入者居住有所的重要政策,截至今年3月底,全港已有超过204万人 住进公屋,达到总人口的30%。但近年公屋建造速度却因各种阻力有所放缓,据香港房屋署今年5月表示,按照长远房屋策略的建屋目标,未来5年只有8万个新 公屋单位落成,不足以应付当下轮候册的需求,目前一般家庭轮候公屋的时间从去年平均3.2年延长至3.3年。港府表示5年后有望每年建成2.4万个公屋单 位,连同回收的1.5万个单位,每年供应约4万个单位,力图恢复“3年上楼”的承诺目标。

  链接  港“光房计划”廉租惠及低收入单亲家庭

  缓 解住房问题除了靠政府和个人解决,是否还有其他办法?香港一间名为“要有光”的社会企业就敢去碰这个烫手山芋。2012年,社企“要有光”发起“光房计 划”,号召有钱的香港私人业主提供物业,通过“要有光”代理,以市价两至五成的租金租给低收入单亲家庭。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0个住宅物业加入“光房”,惠 及60多个家庭的160名成员。

  目前大部分“光房”都是两房或三房、地理位置和房屋条件都比较好的单位,它们以合租形式租给低收入、带着孩子的单亲妈妈居住,共享客厅、厨卫和其他基本设施,租约最长三年,租价为市价的2至5成,由社企统一管理。

  本 月香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到访位于上环的两个“光房”,表示政府也计划将约40个由地政总署收回的政府旧宿舍交由“要有光”打理。余伟业乐观估计,全香港 有30万个业主有两套以上的私人住宅,如果其中有1%的业主愿意参与“光房”计划,他就能拿到3000套“光房”,这个帮扶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而当下的现 实确实在朝他的预期发展。

  名词解释

  劏房

  就是“分间楼宇单位”,又名房中房,是香港出 租房的一种,常见于唐楼等建筑物。业主或二房东将一个普通住宅单位分间成不少于两个较细小的独立单位,然后作出售或出租之用。每个小房间的面积由几平方米 到十平方米不等,月租金亦要数千元。租客通常为草根阶层、新来港人士或单身人士。

  采写:南都记者  晏婵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