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报:两岸产业通力融合 可筑就“大中国梦”

31.07.2014  14:34

经过长期的发展,两岸经贸往来已经十分密切。(中新社)

  中新网7月31日电 台湾《旺报》31日社评分析指,经过长期的发展,两岸经贸往来已经十分密切。但两岸产业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却没有得到质的提升。文章呼吁,两岸企业进行产业合作、互利双赢,通过合作走向世界,方可成就“大中国梦”。

  文章摘编如下:

  随着大陆经济飞速发展,两岸产业同质化现象出现。此前大陆商务部长高虎城坦言:“两岸双方产业发展已由过去合作大于竞争,逐渐变成竞争取代甚至大于合作,两岸间需要一个机制来加强产业互补合作,而非往竞争的方向发展”。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市场主体能够迅速收集信息,自行进行趋利避害的调整。企业相互合作、并购与融合,则是避免恶性竞争的重要手段。例如大陆企业联想集团收购IBM的个人计算机服务,避免与IBM的同质化竞争。此后联想专注于生产个人计算机,IBM专门从事软硬件的开发,达到双赢。

  两岸产业合作程度不够,有十分复杂的原因。首先,台湾产业缺少创新,一直没有走出代工外销的传统模式。最初两岸产业合作是由台湾提供技术、管理与机器,大陆提供廉价的土地、资源和人力。然而,在大陆逐渐掌握了技术与管理经验之后,台湾却没有提升到品牌、创意的高度,于是开始同质化竞争。

  第二,台湾存在自我设限,阻碍企业兼并。台湾对大陆企业入台设限重重。受服贸卡关影响,“投审会”今年前5月仅核准50件陆资赴台案,年减10.71﹪;投资金额共1.41亿美元,减幅高达33.36﹪。陆资入台的意义,许多人简单视为增加台湾就业,实际上对推动两岸产业合作更为重要。只有打通两岸共同市场,达到企业和产业之间的融合,才能避免恶性竞争。

  在经济原因以外,政治因素也是阻碍两岸产业融合的难题。台湾常有指责经济过于依赖大陆的声音,一旦“政权”发生更迭,决策者对两岸产业融合可能更有敌意。总之,政治互信无法加深,两岸产业融合的大环境很难有大的改变。

  平心而论,两岸目前都处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之中,相互合作有着好的时机。台湾需要从代工制造走向价值链的高端,大陆则面临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向中等发达经济体转型。与此同时,两岸都采取了打造自由贸易区的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岸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

  日前大陆启动了“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产业转型升级是其中一个核心,对大陆未来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台湾来说,应该借用两岸两会、经合会、产业合作小组以及各种民间平台,邀请参与编制工作的官员与学者,对“十三五”规划积极提供自身的意见,为两岸产业深度融合进行政策布局。

  当前大陆决策者提出“中国梦”的概念,两岸企业家也有“大中国梦”,就是产业合作、互利双赢。两岸产业过去的简单合作已经难以持续,新型合作关系能否建立,关乎两岸经贸的未来与两岸经济的转型。希望在“十三五”期间,两岸企业家能够有更好的合作环境,通过合作走向世界,成就“大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