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首签社区合作协议 探寻民众意愿“最佳结合点”
中新网厦门6月14日电 (林春茵)随着两岸经贸往来频繁,两岸人员在对岸暂留或长住的现象普遍,构建睦邻友好机制、破解社区融入难提上日程。13日,海峡两岸6对村居(里)在第二届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上两岸社区交流合作协议书,成为两岸首例。
当天,两岸200余名社区工作者、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代表汇聚厦门,瞄准两岸社区治理和发展的现实需求,围绕“社区协商,共治共建”主题展开讨论,展示两岸基层交往与合作的务实思路。
大陆民政部副部长顾朝曦致辞表示,当前大陆积极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结构,开展以社区协商实践,探寻基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只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就一定能够找到符合两岸民众意愿的‘最佳结合点’,促进两岸经济与社会的融合发展。”
会上,厦门市思明区莲前街道前埔北社区、台北市中山区剑潭里等6对村居(里)两岸社区签署交流合作协议书。台北市中山区剑潭里里长必无量表示,结为友好社区,有助于双方在文化、基础建设、信用建设交换意见,“海峡两岸同胞截长补短,让社区治理更落实。”
“大陆当下积极推进社区发展,在点线面思考的方向非常之多元化,可资台湾借鉴,”台湾村里长联合服务总会总会长陈建良对厦门数位化监控赞不绝口,“从经验介绍到项目合作,两岸社区发展利益融合不断有新突破。”
海峡两岸村居(里)合作协议的签订,实现两岸社区发展资源的优势互补,推进两岸社区合作常态化,令不少热心社区建设的台胞热情高涨。
为论坛介绍社区自治经验的台北市文山区中顺里里长曾宁旖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乐于到大陆尝试社区建设,“社区建设是两岸增进了解的新管道,两岸交流跟社区营造是一个道理,人越靠越近,就会有所改变。”
“大陆从公社时代走到社区营造的今天,固然是社会发展规律,更是老百姓心理需求的折射,”乡村社会学家、台湾大学名誉教授蔡宏进表示,社区治理在两岸交流中渐炽,“重视基层和民生,表现出‘去政治化’的姿态,可令台湾民众改变总是存疑两岸交流‘潜埋’政治出发点的刻板印象,这是很好的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