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盯住捕蝇草 执信学子获大奖
大洋网讯 日前,素有“中国英特尔科学天才奖”“中国青年诺奖”美誉的丘成桐中学科学奖全球总决赛在清华大学展开角逐。今年,广州学子再获佳绩。由执信中学高三学子查展、林沐森、雷文康组成的团队荣获生物金奖,这也是执信中学有史以来在该大赛获得的最好成绩。
不同于普通学科竞赛,丘成桐科学奖舍弃试卷和标准答案,倡导创新思维、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参赛学生以提交研究论文和现场答辩的形式参与竞赛,旨在激发和提升中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创新能力。总决赛分展示和答辩两个环节,每个环节各15分钟。
默契配合赢得评委赞许
本次大赛中,执信学子查展、林沐森、雷文康携课题《探究捕蝇草捕虫裂片的夹合机制》参赛,他们通过自己发明和改进的实验方法来探究食虫植物捕蝇草是如何捕虫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在国内外均属崭新尝试。查展告诉记者,由于评委都是国际顶尖的专业领域专家,因此比赛以全英文形式呈现,尽管英语成绩都不赖,三位同学在赛前还是找来学长补习相关的英语专有名词。
“我们在决赛前进行了演练,包括评委可能提到的问题,但最终评委的问题还是令我们很意外。”查展说。答辩中评委的第一个问题是问他们“测生物电时,电极放在哪”,通过这些细节,评委可以判断课题和实验是不是真的由参赛者自己动手独立完成。除了问细节,令林沐森印象深刻的还有来自评委的鼓励与建议,“比如细胞失水、吸水的观察研究,评委建议我们可以通过数学、物理等多学科的知识运用,建立一个模型。”林沐森说。最终在答辩环节,三位同学清晰的思路、默契配合赢得评委赞许,国际评委以“interesting(有趣)、creative(有创造性)、fantastic(奇思妙想)”三个词高度评价了三位同学的课题,并以“a brilliant idea(一个绝妙的想法)”来评价课题中的创新点。指导老师秦蓉介绍,同学们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国内的研究关注过捕蝇草如何繁殖,但没有研究闭合。而国外类似研究则聚焦于细胞间离子的流动性,夹合机制这个研究角度仍属于空白的领域,所以孩子们便决定挑战一下。“虽然孩子们对自己在答辩环节的表现都很满意,但当宣布我们获得了金奖时,大家真的是喜出望外。因为课题不属于高端精尖的实验,而是从课本出发,从中学生发展层面和知识储备出发。”秦蓉说。
不走捷径坚持自己动手
在秦蓉看来,三位学生性格互补,综合能力强,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查展有全局意识,是团队的主心骨;林沐森思维活跃,负责技术支持和改良;而雷文康憨厚务实,动手能力强,是实验的“小助理”。
谈及研究课题,查展坦言灵感与自己的日常观察分不开。高一时,他留意到生物必修课本上提及“动物体内有电信号”,就想了解植物体内是否也有相似物质。于是,他和同学建立了研究性学习小组,选取与动物“最相似”的植物——捕蝇草作为研究对象。
“捕蝇草要50~60元一株,对于中学生来说,一是实验成本‘不菲’,二是不懂如何养活。”查展回忆,因为缺乏经验,他们直接用塑料袋装着买回来的捕蝇草,不久它们就枯萎了。后来团队不得不花时间先学习养“草”:课间从教学楼跑回实验楼浇水、到校园花圃抓蜈蚣喂养捕蝇草等。观察捕蝇草细胞变化,需要做切片实验,这也成为此次研究最难突破的一座“大山”,由于手动切片太厚,实验屡屡失败,为这他们前后花了近一年时间才最终完成,而三人也私下开玩笑,“再做不出来就要毕业了”。
相比大学实验室动辄百万的高尖精设备,中学实验室的设备相对简陋,但少年们没有想过走捷径,去找外面的资源完成实验,而是坚持自己动手。
“手动切片太厚,我们就从切片设备着手,然后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设计、制作出一个简易版的切片机。”雷文康说,突破切片难题,他们顺利从显微镜下看到了捕蝇草五彩斑斓的细胞。雷文康坦言,在历时两年的实验过程中,团队曾无数次想过放弃,“但每当在显微镜下看见五彩斑斓的细胞以及偶然滋养出来的微生物,都非常高兴,也就忘记一时的挫败,咬牙坚持下来。”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叶碧君、刘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