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专家学者畅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

11.06.2014  22:50

   发动创新引擎 夯实强盛之基——两院院士专家学者畅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新华网北京6月11日电 习近平总书记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作用。

  参加院士大会的两院院士和相关专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分析了我国当前和未来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重要部署,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创新,我们别无选择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而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创新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的发展阶段,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驱动力能否转型为创新驱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表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但要推动自主创新并不容易,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一些人引进技术的观念根深蒂固。“发展自主创新技术,一定要解放思想,不能认为国外的就是好。如果始终保持这种思想,就会捆绑思维,不利于自主创新。

  院士专家们表示,必须看到,我国科技发展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等。

  “中国人会经常提到珠穆朗玛峰,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要找到这个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在哪里,然后再爬上去,站起来。”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说,科学界要对创新驱动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就要有原创性的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表示,我国工程科技发展要敢于攻克关键技术,“我们很多东西不比外国人差。必须紧贴国家发展工程科技重大需求,凝练和聚焦科学技术的难题,在重要科技领域要占领制高点。

   跑好科技创新“接力赛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现象突出。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体制机制关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创新驱动发展必定有科技研发到工程化应用的过程,任何的科学研究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都是没有意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说,中国是智力资源大国,为什么没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有体制机制的原因,还有文化原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院士说,科研工作是一场接力赛,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需要接力跑,搞基础的是一拨人,搞应用的是一拨人,搞产品开发的又是一拨人。目前,这个接力环节交接得不好。“应该建设一个接力区,促进各个环节科研人员接好棒,才能将从源头创新到最后产生有用成果更好地结合起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认为,科技成果转化,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在“产学研用”体系中,企业要起主体领军的作用。科研、工程设计、生产要紧密结合,也就是总书记讲的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这样创新和成果就能跟着转型升级。

  “一个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创新体系,不仅可以集纳资本、技术等类创新资源,也有利于吸引、凝聚和培育人才和创新团队,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形成合力取得突破。”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梅萌表示,清华科技园正在通过启迪创业孵化器、启迪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助推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培养更多驾驭超级跑车的“赛车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千秋基业、人才为先,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认为,中国拥有4000多万工程科技人员,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我们的有利条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何能够把智力资源大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问题,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认为,科技界重项目轻人才的现象,是我国目前在人才建设上存在的比较大的弊端。“我们不缺乏好的项目。好的项目就好比一台超级跑车,但缺乏好的赛车手,刚刚学会开车的人和赛车手谁能驾驭得更好不言而喻。

  施一公建议要持续引进真正高端的人才,而且是大力度引进,对高层次引进人才要“充分尊重、积极支持、放手使用”。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说,创新实践表明,人是创新活动中最根本的要素,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第一资源。高校应“倾尽全力”培养人才、“求贤若渴”引进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深化人才考核评价管理机制改革,创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一德认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优秀人才要向企业积蓄。“我们现在的优秀人才大量是往高校、研究院所倾斜,企业极少。向企业积蓄优秀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参与采写记者:吴晶晶、余晓洁、吴晶、刘奕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