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医保个人账户余额明年起可用于健身消费
昨日下午5时,《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条例》(下称《条例》)获深圳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中规定公立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必须保证开放、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达一定比例可用于健身消费等等,被认为是符合市民心理预期的突出亮点。
立法尽量一步到位
尽管1999年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若干规定》是全国第一个全民健身法规,但为深圳服务了10多年后已无法满足需求,一些问题较为突出。市文体旅游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条例》起草主要成员之一的王志强认为,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足,公共体育设施被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距市民需求有不小差距、社会体育组织发展不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缺乏制度保障等等。
王志强认为,《条例》是比较“接地气”的一部法律,“每条每款尽量做到‘立法能具体明确尽量具体明确’的要求,尽可能一步到位,不用再制定细则就基本可以操作。”王志强表示。
政府为公益设施买保险
《条例》分为六章,共60条。规定每年11月为全民健身活动月、每年11月1日为市民长跑日。并规定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至少1小时的体育运动,将学生体质监测,每年公布学生体质总体状况写入。
《条例》第31条中规定,除举办公益性活动、大型文化活动等临时使用外,禁止财政资金投资建设的体育场、体育馆管理单位利用该体育设施主体部分从事与体育活动无关的经营项目。
而《条例》最为突出的亮点是公立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对公众开放。早在10多年前,杨剑昌等市、区人大代表多次呼吁,但均因学校实施困难而搁置。但《条例》允许学校适当收取费用。为避免市民健身遭遇意外伤害无保险保障,《条例》要求市、区政府应当为其辖区内向社会开放的中小学校体育设施以及在公共场所常年免费开放的全民健身设施购买安全责任保险。《条例》第21条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健身时“不得影响他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被认为是为扰民“广场舞”做了规范。
全民健身立法变迁
●1999年5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是全国首个关于全民健身的法律法规。2003年6月国务院发布《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我国提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更注重群众体育。
●2009年8月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条例》,为地方全民健身立法提供新依据。
●2011年下半年,深圳开始启动《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条例》起草;2013年2月,市政府5届79次常务会议审议原则通过。2013年4月,修改送审稿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解读
明确全民健身设施规划建设
《条例》第23条明确规划国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体育行政部门确定全民健身的选址、规划用地等。《条例》第24条要求在规划建设地铁、轻轨、公共汽车线路时,应按照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在大型体育设施附近设置站点。第26条明确“学校体育设施在建设时就应当兼顾向市民开放和保障教学的需要;已建成的应当进行改造或采取措施以保证向社会开放”,这些都使得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规划有了保障。
规定学校开放体育设施方式
在解决市民健身需求与健身设施不足矛盾开放公立中小学(民办中小学校可以参照执行)体育设施的同时,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安全也必须得到保证。《条例》对开放方式作了详细规定。
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时间进行了限定,“非寄宿制公立中小学体育场的开放时间平日为教学之外的时间,且每天不少于2小时;双休日、学校寒暑假和法定节假日开放时间每天不少于8小时”,“体育馆的开放时间由学校自主确定”,“寄宿制公立中小学校体育场、体育馆实行寒暑假开放,开放时间参照非寄宿制中小学校体育场、体育馆开放时间”。王志强认为,这样的规定比较具有操作性,而第36条则明确学校“可适当收取费用”,“这也是为促使参加健身活动的人珍惜锻炼机会并控制人流量”。
建立市民健身激励制度
王志强认为,立法目的是促进全民健身,最重要的是市民能自觉自愿参与健身活动,因此有必要建立激励机制。《条例》第49条设计了激励制度。“市民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上一年度余额达到本市上一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百分之五的,可以将余额的百分之十用于个人健身消费。”对此,王志强解释,一般来讲,越经常运动的人身体越健康,其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累积也就越多。“允许其有限用于健身消费,既能使市民身体更加健康,节约医疗资源,又能避免医疗保险账户资金闲置,形成良性互动”。
采写:南都记者 王烨 制图:彭莉羚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