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已建成湿地公园25个,今年将新增小微湿地9处

24.07.2023  18:41

曲水芦苇荡,万顷荷色美。7月21日上午,“用好本土野生植物,打造绿美广州家园”调研活动来到南沙湿地。作为“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月的内容之一,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将组织全国、省、市人大代表集中调研并形成报告,以深入了解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推动构建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新格局。

大湾区难得一见的“候鸟天堂

盛夏听风赏荷花。当下正值赏荷好时节,南沙湿地荷塘百亩荷花怒放。

广州的荷花都看过了,这里的最好看。”家住广州越秀区的市民石先生是一名荷花爱好者,坐地铁转接驳巴士,慕名而来。

他告诉人大代表,中心区的几处荷花观赏地,花期已接近尾声,南沙湿地的荷花开得最盛,荷花池的面积也最大,“打卡完这里就等明年了”。

乘舟泛湖游湿地。南沙湿地已经建成开放的滨海湿地景区北起18涌,南至19涌,总面积9000余亩,以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周边地区起着防风消浪、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被誉为“广州之肾”。

广州南沙湿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修宁远告诉调研组,通过不断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南沙湿地已构建起生物多样性网络。

20多年来,培育形成了广州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湿地。其中有真红树植物11种,半红树植物4种,共同组成了海桑群落、秋茄群落、桐花树群落、木榄群落、芦苇群落等。

作为重要的候鸟栖息地,截至目前,在南沙湿地监测发现鸟类185种;综合历年调查数据以及文献记载,南沙湿地总共记录到鸟类17目50科200余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白尾海雕、黑鹳。

野鸭成群、苍鹭伫立。南沙湿地与香港米埔、深圳福田共同构成候鸟东亚泛太平洋迁徙路线的重要一站,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难得一见的“候鸟天堂”。

探索推动红树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南沙湿地如何加强植物资源养护?”调研组非常关注这一问题。

修宁远介绍,在红树林岸线的生态修复中,先用松木桩进行岸坡支护,从河道取泥回填护堤形成一米左右的图带,并在支护堤上补种红树林,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让鸟类的栖息生境得到优化。

在水域环境治理上,通过红树品种逐步更替,减少落果落叶腐败造成水体有机物影响,水域范围内严禁捕捞,以维护区域的生态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为保持芦苇区的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景区采取分段分年收割,既保证的景观需求也保障鸟类栖息地的需求。

为改善候鸟栖息环境,开辟了鸟类觅食区域,常年控制水位在5-15cm之间,适宜水鸟觅食,每年5-8月对浅滩进行封闭盐沼生态系统维育,进行鱼虾蚬苗等水产增殖放养,以保障冬候鸟归来有足够的食源。

在湿地的开发和运营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在最少生态影响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开发和运营。”修宁远表示,景区严格控制入园人数,尤其对水域舟游航次进行严格控制,鸟巢区、浅滩觅食区等核心保护区域严禁游客进入。

未来,南沙湿地将持续探索推动红树林资源可持续发展,通过依托优越的生态资源和规模优势,构建生物多样性网络,提升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全面启动小微湿地建设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河流水系发达,大小河流(涌)众多,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类型。调查显示,广州市湿地保有量稳定,基本保持在70000公顷以上。

广州有多少湿地公园,在发展中如何因地制宜?调研组“从点到面”,进一步了解广州湿地公园整体情况。

截至今年6月底,广州已建成湿地公园25个,其中国家级2个,设立湿地保护小区32个。”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调研组,广州在湿地公园的发展中坚持“一地一策”。

例如,科学实施海珠湿地、南沙湿地、花都湖湿地等湿地的生态修复,形成了特色鲜明、可供复制的人工复合湿地、滨海湿地和矿坑湿地生态修复模式。

数据显示,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有效提升,生物多样性也在稳步增加。广州市湿地范围内有围管束植物835种、动物1208种,其中昆虫738种,鸟类190种。海珠湿地鸟类从建园初期72种增至190种,上年新增两种鸟类(黄头鹡鸰、栗喉蜂虎)新记录。

广州市重点推进红树林生态修复,2020年以来,广州市累计新营造红树林面积23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面积61公顷。落实《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确保2025年前完成新增43公顷、修复160公顷的任务。

全面启动小微湿地建设,提出具有岭南特色、更符合广州实际的指引,为推进湿地全面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规范。”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调研组,通过督导各区推进建设进度,落实资金,已完成9个小微湿地选址和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积极申报省级示范点,完成全市6个省级小微湿地建设示范点申报。

接下来,将继续推进湿地分级和名录管理工作,推进国际、省、市级重要湿地认定工作,发布一般湿地名录。继续推进小微湿地建设,确保年底新增小微湿地9处;继续完善湿地部门保护协助和信息通报机制和专家咨询机制。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魏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