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33个农贸市场国庆前后完成改造

14.08.2014  10:05
早上7时,南门市场的自产自销区已经人来人往,120个摊位摆满来自全村各小分组农民的自产果蔬。由于租金几乎为零,这里的果蔬价格比其他市场的要低一些,附近大多居民趁着这个优惠,纷纷早起赶集市。

南门“自产自销区”有效减少了“走鬼”现象。王荣 摄

早上7时,南门市场的自产自销区已经人来人往,120个摊位摆满来自全村各小分组农民的自产果蔬。由于租金几乎为零,这里的果蔬价格比其他市场的要低一些,附近大多居民趁着这个优惠,纷纷早起赶集市。

去年底,南门市场这块“自产自销区”的出现,有效地减少了市场周边的“走鬼”现象,市场经营实现良性运转、高效管理。而未来,斗门农贸市场改造将探索推广“自产自销区”管理模式,让农贸市场改造更大范围实现“便民不扰民”。

8月13日,记者从斗门区获悉,今年该区的重要民生工程——农贸市场改造已进入尾声阶段,预计到国庆前后,全区33个农贸市场将全部完工。

目前,在珠海全市18家AA级市场中,斗门占11家。斗门以创文为契机推进的农贸市场改造,正为群众带来越来越多的便捷与实惠。

已有29个市场改造完工

整洁明亮的摊档、干爽通风的通道、分类有序的布局、配备齐全的公共计量器……走进改造后的南门市场,俨然进入超市化的靓丽格局。这个农贸市场改造工程投资共计600万元,改造后占地1.6万平方米,拥有农产品商铺168间、摊位271个,大型超市一家,一个大型综合市场格局初现。

南门市场投资改造由珠海市银源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公司总经理古卫民向记者介绍,之所以在一个农村农贸市场砸下重金,将其改建为“超市+农贸”的综合市场,主要是看中南门村未来旅游文化发展以及周边园区的产业发展,今后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落户居住,综合市场成为这里的重要生活配套。

作为今年斗门的重要民生工程,农贸市场改造率先交出了亮丽答卷。如今改造后的29家农贸市场已相继开门迎客。经过超市化的改造,这些市场抹去了“脏乱差”的问题,原本污水横流、灯光昏暗的情况已经改变,蔬菜、肉类、海鲜等各个区域设置明确,全部摊档台面都使用不锈钢或抛光砖铺设,摊档台立面贴抛光砖,并有挡水凸边。

斗门区科工贸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到上月底,全区33家改造提升类农贸市场,已完工29家,正在动工的4家。在已通过市组织验收的16家整体改造市场中,成裕、田洋、坭湾、南门、新城、诚东、中心、北澳、大众、月坑、五福等11家市场达到最高的AA级标准,占全市总数18家的六成;剩余的5家也全部达到A级标准以上。

余下的4家未完工的农贸市场主要是因为投入改造资金较大,或因招标程序问题拖了进程。”斗门区科工贸信局副局长廖成耀告诉记者,目前,南潮市场、兴湖农贸市场、白藤头水产批发市场和横山市场,均在按整体改造标准进行施工改造,预计国庆前后将全部完工。其中,白藤头水产批发市场投入的改造资金达到1600万元。

廖成耀表示,过去群众投诉最多、脏乱差现象最严重的农贸市场有了很大的改观,改造后的市场加大了保洁密度,实行了全日制保洁,环境明显得到美化。斗门农贸场改造要力争为群众带来更多的便捷与实惠。

创新补贴方案助市场成功改造

这段时间,来农贸市场的人明显增加了,生意变好了。”自从白蕉镇诚东市场改造完成后,经营猪肉档口的刘潜就迎来了近两年来最为忙碌的时刻,一些平时去超市购买菜肉的市民都逐渐转向了诚东市场。

而最让刘潜感到满足的是,市场改造后租金几乎与之前持平,“但环境明显改善,排水系统非常完善,完全不是脏乱差的旧模样,附近的市民也愿意到这里消费,收入自然就增加了”。

从多个地市的改造经验来看,农贸市场改造出现不同程度的“叫好不叫座”情况,一个主要原因是改造后的商户租金明显上升,商户只好将上升的租金与管理费转嫁至商品上,最终上升的成本由消费者“埋单”,消费者、商户、市场管理方三方之间相互不满,让农贸市场改造陷入尴尬局面。

为避免这种尴尬出现,全市出台《珠海市农贸市场改造升级补贴资金管理办法》,验收评分在80分(含)至85分之间的,按150元/㎡进行补贴;评分在85(含)至95分之间的,按200元/㎡进行补贴;评分在95(含)分以上的,按400元/㎡进行补贴。对去年底前完成整体改造升级的农贸市场,财政额外给予30元/㎡的奖励。

此外,为进一步调动市场经营方的积极性,斗门各个镇村相关部门通过延长租期或者租金补贴方式,为经营者减轻压力。以白蕉镇新城市场为例,其改造整体预计需要500万元,由于新增加商业步行街以及大型超市,经营方单次投入成本不菲,为让市场改造后功能升级、辐射力更强,白蕉镇政府相应地延长了市场租期,并在前期的租金上进行补贴,让市场改造顺利完成。

改造后的新城市场,如今达到了AA级标准。过去白蕉镇市场是创文黑点,但本次市场改造,取得了不俗成效。此次白蕉镇共有9个市场进行了改造升级,其中就有5个经验收被评为AA级市场,数量居全市镇级市场首位。

这是一个协调市场经营方、商户、消费者等三方多赢的方案。”白蕉镇镇委委员邝永辉告诉记者,在改造之前,由于市场环境跟不上,市场的二层一直无法吸引承租方,现在多家超市主动上门寻求合作。“市场整治最终是要让群众收获实实在在的实惠,而不是变相地增加生活成本。这种方案接下来将探索推广。

王荣 摄

推广自产自销区

实现“便民不扰民

南门市场自从去年底改造完成后,便划分出“自产自销区”,以接近零租金的方式,给予周边农民销售自己种植的果蔬。“自产自销区”的出现有效地遏制了市场周边的“走鬼”现象,市场经营实现良性运转、高效管理。

农贸市场改造,是为了让市民更便捷地购买日用果蔬,同时规范市场管理。但即便是市场改造升级,部分农民自产自销的“走鬼”现象仍会出现。南门村的管理模式正为斗门探索一条新的市场管理途径。

对于治理不了的农民自产自销的乱摆卖现象,与其清理治理不如探索如何更好地管理。”古卫民对记者说,南门市场之前也受到乱摆卖的困扰,每天都有来自全镇各个村的村民,提着自家种植的蔬菜到市场周边摆卖,既影响环境,又给市场内的商户造成了经营压力,市场方面也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借着市场改造的契机,市场开辟出一块“农户蔬菜自产自销区”。

早上5时到上午11时可以经营,其它时间不允许。”古卫民说,“自产自销区”开辟后“走鬼”几乎全部转移到市场里,根据各村划分的区域经营,每天只需交2元钱;对于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人,市场方面免费让其经营,但要求不能在主要经营时间与市场的摊档发生竞争,且仅限于售卖农民自产的果蔬。

这种管理模式,值得向全区推广。”廖成耀说,南门市场的“农户蔬菜自产自销区”有效地改善了乱摆卖现象,更使得农户多了一条消化自家蔬菜的途径。

此外,针对白藤二路处于白藤头交通主干道、周边小区众多、人流密集的情况,而白藤头市场是当地唯一农贸市场,确定将白藤街道白藤二路为斗门区“双限治乱”试点。规定摆卖时间为下午5时至晚上9时30分,晚上10时前必须清场。

同时明确只能摆卖农产品和成衣类,不得经营海鲜和禽肉类。通过近三个月的试验,目前白藤头试点取得明显效果。廖成耀称,在试点的基础上,其他镇将在近期规划辖区内的“双限治乱”便民服务点,在全区逐步推开“双限治乱”工作,真正做到农贸市场改造便民不扰民。

原标题:斗门以创文为契机推进农贸市场改造 33个农贸市场国庆前后完成改造 便民又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