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投资3亿活化升级13个古村落

27.07.2015  11:37
原标题:投资3亿活化升级13古村落

  一名观者正在拍摄乐从沙滘陈家祠文革遗留标语。南方日报记者 丁铨 摄

 佛山市住建管理局主办“住建管理,有我有你”的系列活动。7月26日记者随探访团走访了乐从镇沙窖村和张槎镇街道莲塘村两个古村落。据该局介绍,去年底佛山市市委、市政府将城市升级向乡村延伸,将城市活力向乡村辐射总体要求,佛山市政府出台了《佛山市百村升级行动计划建设方案》。而由市住建管理局牵头30个特色古村落的宜居示范和活化升级工作,计划用两年完成。其中首批投入3亿余元的13个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有望今年底初见成效。

   沙滘陈家祠建筑风格模仿广州陈家祠

  26日上午,探访第一站是顺德区乐从镇沙滘村,在该村记者探访了陈氏大宗祠和牧伯里两个古建筑及古村落的基本情况。陈氏大宗祠“本仁堂”古建筑基本保存完好。该宗祠是陈氏族裔奉祀陈僊谿公等先祖活动的宗祠。清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1895年—1900年),由时任乡长的举人陈文蔚及在南洋经商的殷富陈泰等人首倡,当时书法家陈仲明字炳昌及族中长者响应,发动捐资而建,历时六年建成。

  陈氏大宗祠,堪属岭南古代建筑艺术及广东保存最好的宗祠建筑之一,1991年定为顺德县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升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竣工于1894年的广州陈家祠以建筑装饰工艺精美而著称,而沙滘陈氏大宗祠于次年奠基,从建筑风格到装饰工艺皆模仿而造,故其建筑装饰工艺美轮美奂,极具欣赏价值。

  该陈氏大宗祠坐南向北,占地4000多平方米,有大小正横侧门99道。陈氏大宗祠是广东两间最大的祠堂之一,建筑为面阔五间两路、深三进,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中轴进深80.23米)属典型的岭南抬梁式结构硬山顶建筑,布局按中国古代建筑形式集岭南风格之精髓,把各间建筑巧妙组合,前后左右,严谨对称,天井相间,廊房相连,极富层次,建筑中心的二进主间“本仁堂”高达11米,更显主间雄伟宽敞。

  而沙窖村的另一处古建筑是牧伯里,占地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由17条平坦而大小相同的小巷均匀分隔。分前街和后街,房屋的建筑风格各异,既有较古老的中式镬耳屋,也有民国初期的华侨按西方风格建筑的房屋。中西结合的楼房式房屋,多为二层,内有木雕、砖雕、彩色玻璃屏风及古罗马柱等,大部分房屋门口设有3道门。

  据介绍,沙滘陈氏九世祖闲侣公,在儿孙长大成人后,仍坚持劳动,其晚年主要做点放牛羊的工作,因此被人称为“牧伯”,直至今天的沙滘陈村建房屋,要求必须排顺序建,后人为纪念其故称该地民居为“牧伯里”。

  探访团走访的第二站是禅城区张槎镇街道的莲塘村古村落,该村位于佛山中心城区西部,禅西新城东北部,东临佛开高速、智慧新城,辖区面积1.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585人。

  莲塘村开村至今已有688年历史,地理自然环境和历史遗留非物质文化优势突出,遗存代表广府文化的风貌建筑较多,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面临保护不足,主要有陈氏宗祠、大山门楼、太史第、主帅庙以及大量传统民居等古建筑。村里历来非物质文化活动丰富,主要包括:南国醒狮、陈氏龙舟、陈太吉酒、陈景舒书法、主帅诞、唱大戏(粤剧)等历史特色文化。

  该村古村主要建筑物设计方案,包括南狮博物馆、太史第、康公庙、陈氏宗祠等。

   首批活化升级13个古村落投入3亿余元

  据佛山市住建管理局总工程师余凤英介绍,自去年底市住建管理局、文广新局、旅游局联合印发了古村落的活化升级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后,明确了用两年(2015-2016年)时间,分两批活化升级佛山市30个特色古村落。第一批13古村落活化升级今年底要初具规模,总投入资金3亿多元。

  余凤英称,首批13个古村落中,包括26日探访的沙窖村、莲塘村等正在建设修缮、活化升级中,到今年底将初显成效。整个工作将按照佛山市提出的“差异化、大格局、可持续活化升级古村落”的工作思路,遵循“筑巢、引凤、谋发展”三步走的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路径,通过“市级统筹指导、区级协调督促、镇街组织实施、村庄主体建设”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推进建设。实现“一村一品”,各有特色和亮点。

  “四方商贾之至粤者,率以是(佛山)而归”。佛山经济传统优良。13个村庄,46%的村落拥有工业园区,或与古村空间混用,或单独规划工业园区。

  紫南村积极培育“四场一链”特色产业;碧江社区至2014年,辖区内办有企业273间,个体商铺1182户,拥有13家外资公司和中外合资公司,涉及广告制作、时装、饮食、仿古建筑等领域;沙滘是全国知名的家具中心;长岐村拥有温泉特色产业;烟桥村、逢简村等水乡养殖业知名。

  陈太吉酒庄创始人的莲塘村、传统手工业造纸基地的碧江村、何明性堂、同济堂中药创始人的烟桥村,皆拥有传统产业的悠久历史。而松塘村、百西村头村等村庄的香云纱染整技艺、西樵传统缫丝技术更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介绍,2015年底前,完成首批13个特色古村落的活化升级,达到初见成效;2016年底前,将完成第二批17个特色古村落的活化升级,全面完成项目库建设,并纳入城市升级巡查;要求以点带面打造一批融“宜居乡村示范、公共设施完善、社会管理和谐、岭南文化传承、乡村休闲旅游”五位一体、各具体色的特色古村落活化升级示范项目。  (记者/唐梦 通讯员/林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