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要在农村建1000个图书室

27.09.2017  10:27

  刘楠鑫

大洋网讯 来自云南的刘楠鑫现就读于广州大学。2016年,他创办了“毕业后公益图书室”项目,与数百名在读高校学生作为共同发起人,号召全国4000万在校大学生共同参与,募集闲置书籍,为边远山区的中小学生捐赠课外读物,并利用校内场所搭建公益图书室。

截至目前,该项目得到了来自全国高校以及多家企业、公益组织的关注与支持,已为山区儿童捐助爱心图书近70万册,建立公益图书室700余个,超过10万名山区儿童获益。

作为项目的创始人,刘楠鑫对成果很是自豪,“梦想还是要有的,我们的目标是今年底前建立1000个公益图书室。

一身简洁的深蓝衬衫白西裤,配上一双棕色皮鞋和一个黑色手提包,刘楠鑫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是大学生,反而像一个在职场打拼了多年的白领,“我自己也曾是留守儿童,很清楚山区的孩子需要什么,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书籍真正地给他们带去力量。

留守经历催生助人苗头

刘楠鑫1996年出生于云南昭通的一个偏远山区,从小家境不好,父母都去外地打工,“那时候一个学期的零花钱才十多元,过生日的时候才舍得买点零食吃。”高中以前,刘楠鑫的学校都在山区,交通很不便利,为了省下车费,他常常是步行上下山。

刘楠鑫直到小学六年级才接触到课外书,“当时学校里辟了一个小房间当阅览室,杂乱地堆放着几本书,被同学们多次翻阅后都已面目全非,一本《新华字典》脱了胶之后还用麻线缝在一起继续用。”刘楠鑫印象最深的一本课外书是《阿凡提的故事》,在外务工的父亲每次回家也会给他带回一两本故事书,刘楠鑫会把书带去学校跟同学们分享,但常常书被还回来的时候已经被翻得破旧,“过去的种种经历,学校设施的简陋,同学们书籍的匮乏,让我产生了以后要帮助别人看书的念头。

因此,以书为媒介的公益苗头,在刘楠鑫心里早早地就发了芽。

出乎意料的好成绩

2014年,刘楠鑫考上广州大学。他说,建立公益图书室的想法是偶然在饭桌上聊天时想到的,“当时也是半开玩笑地说要在一年内建500家图书室,让山区孩子们都有很多书可以看。后来我想,既然话说出来了,就要想办法去让它实现。

但很快,刘楠鑫就陷入苦恼,做公益需要经费,钱从哪里来?书又从哪里来?只靠校内宣传有没有效果?但2016年初,第一个乡村图书室很快就落地了,“当时正好有一场针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训,组织者是我的一位导师,我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去了现场,把我的理念告诉他们,并号召大家捐书,没想到过几天就收到了近600本书,这让我们很惊喜。

随后,一个朋友帮刘楠鑫联系到了佛冈县的一个贫困山村,他们几乎没花多少经费就建立了第一个公益图书室,“看到自己的名字跟图书室一起出现在横幅里的时候,那感觉很自豪,很激动。

刘楠鑫有了底气, 随后他和团队在网络上开启了大学生公益发起人招募,成功吸引了一帮有公益梦想的年轻人。2016年3月,他联合其他六所高校在大学城范围内举行大型公益捐书活动,获得书籍达1万册。

在随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刘楠鑫与“毕业后公益图书室”项目团队奔走于各大高校之间,与多个企业以及公益组织、明星粉丝团等合作开展了多场线下活动,成功募集了海量的书籍,而后志愿者们一次次走进国内的偏远山区,为孩子们送去包装精美的课外读物。

到目前为止,他们已覆盖全国500个偏远地区,所建立的图书室数量早已超过500个,这是刘楠鑫所没想到的,“我们的宗旨就是,让书有人看,让人有书看,让书籍真正成为一种力量。”刘楠鑫说。

他们都是我的榜样

刘楠鑫感慨万千,他说,有这样的成绩都是团队的功劳。“我们这个项目的管理方式不太一样,强调的是深度参与,让有能力的志愿者当负责人,将建图书室的任务细分到下面去,谁来负责图书室就以谁的名字命名,这样大家都有充分的参与感。

说起印象深刻的经历,刘楠鑫曾跟着团队小伙伴在台风天夜访山区,“我们当时在夜晚去惠州的一所山区学校送书,一路狂风暴雨,山路很难走,汽车一会儿打滑一会儿熄火,到后来连车灯都开不了,全靠前排的伙伴们用手机电筒给司机照明。

最终他们有惊无险到了山上,而这次公益经历也让刘楠鑫对自己的伙伴们肃然起敬,“我命中遇到不少贵人,我们这个公益项目虽然规模不大,但还是需要活动经费以及物流方面的开支,包括在初期为我们举办新闻发布会的企业,还有后来为我们提供仓储场所的企业前辈,都是我们重要的后盾,其间一直有企业的朋友站出来要为我们捐建图书室,这都让我很感动。

随着项目越做越大,很多一开始不看好他们的企业也都被他们的这份坚持打动了,纷纷加入。刘楠鑫笑言,“每一个为了我们项目付出的人都是我的榜样,他们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自己发起的要负责到底

对于公益图书室的未来,刘楠鑫保持乐观。“这个项目是我发起的,我决心要做好它,一定有头有尾,不会半途而废。”刘楠鑫如今已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但他仍把大量精力放在公益图书室上,每周他都会去一次存放书籍的仓库查漏补缺,给前线的伙伴们带去鼓励。

此外,他每个月也会跟随志愿者去一次山区慰问,他表示毕业之后还是会以公益事业为重,“我们希望把这个品牌做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对将来就业和创业肯定有指导意义。

对话:

做公益让我看到了真善美

广州日报:做公益最有成就感的是什么?

刘楠鑫:最有成就感的就是把一个人的梦想变成了一群人的梦想,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

广州日报:“毕业后”这个名字的由来?

刘楠鑫:因为我们是大学生,“毕业”二字容易引发共鸣;我们想传达的理念是,毕业不分前后,书香一脉相承。

广州日报:你是如何平衡做公益和学业的?

刘楠鑫:一般人很难做到两全其美,因为我认定了要做好公益这个事情,我会投入很多精力,但学业我也不会荒废,即便没办法拿到很优秀的成绩,我也会抽出时间看书学习。

广州日报:做公益过程中有没有让你特别难忘的场景?

刘楠鑫:我们有一次去到一所山区学校,设施特别破旧,而且只有一个专职老师,连校长也要兼职给学生们上好几门课。那所学校一共就二十来个学生,年龄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不等,都挤在一个教室里,当老师给幼儿园孩子讲课的时候,小学生们就在旁边写作业,那个场景让我特别心酸和难忘,从那时候起我更坚定了助人的信念。

广州日报:下一阶段你们有什么计划?

刘楠鑫:今年底应该能实现1000个图书室的目标;接下来可能就是“万图计划”了,策划书也已经做好。以后不会单纯追求图书室的数量,更多的会去深耕已有的图书室,做好后续的服务和引导,接下来也可能试点图书流转,隔一段时间让离得近的两个图书室把图书互换,保持孩子们阅读的新鲜感。

广州日报:短时间内做了这么多公益活动,会觉得累吗?

刘楠鑫:其实不累,付出得越多越觉得享受。做公益之后让我相信了社会上是有真善美存在的。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 王丹阳、蔡凌跃  

图、视频/广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除署名外) 

视频剪辑/广报全媒体记者甄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