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10个高中生7.5个“戴眼镜” 视力不良呈现低龄化倾向

10.06.2017  16:24

你有没有这种感受:身边的“小眼镜”越来越多,“小眼镜”的年龄越来越小?近视,无疑是学生健康的一大拦路虎。根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2013年全国小学生近视率为32.5%,初中生近视率为59%,高中生近视率高达77%。而持续监测也显示,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呈现低龄化倾向,比如2014年广东城乡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比2010年增加近5个百分点。

6月6日是第22个全国“爱眼日”,主题正是“‘目’浴阳光,预防近视”(过去也有5年的“爱眼日”活动与青少年眼健康和近视预防有关)。记者从广州11区学生3年数据出发,去看不同年龄孩子近视情况。根据抽检结果,去年广州小学生近视率为21%,初中上升到近50%,高中飙至近75%。而据媒体报道,2015年北京高中生近视率近90%。

越秀10个高中生9个近视眼

从广州11区来看,越秀区学生近视率无论哪个阶段都是最高的,均高过全市均值,初中近视率在各区更是“遥遥领先”,相当于10个初中生有近8人戴眼镜,而10个高中生中近9人近视。近视率相对较低的,小学是花都,初中和高中皆是从化。从化10个初中生中近视的不到2人,跟越秀对比明显。

中心城区范围里,小学阶段近视率,越秀、荔湾、海珠超过全市均值;初中阶段近视率,越秀、海珠、荔湾、黄埔超过全市均值;高中阶段近视率,越秀、海珠、荔湾超过全市均值。白云和天河则都在全市均值以下。其中,初中近视率由高至低是越秀、海珠、荔湾、黄埔、白云、天河。

青少年近视防治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卫计委发文称,青少年近视控制效果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从国家部委到地方,都不断有防控意见办法出台。比如要求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制订科学的作息制度、建立健全眼保健操制度、督促课间户外活动时间、减轻课业负担等。

不过,青少年近视形势仍不容乐观。2016年抽检与2013年对比来看,广州市小学生近视率略有下降,初中与高中近视率还在上升。小学阶段,有5个区近视率上升,升幅最大的是从化(升3.2%),而降幅最大是越秀(降8.05%);初中阶段,有7个区近视率上升,升幅最大的是增城(升13.02%),降幅最大的是天河(降3.71%);高中阶段,有5个区近视率上升,升幅最大的是增城(升13.05%),降幅最大的是从化(降8.53%)。

广东学生近视率列入政绩考核

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促进中心技术顾问、主任医师麦锦成认为,越秀区近视检出率最高,估计是越秀区名校众多,学生相互之间竞争的意识强,学习更投入造成的。根据眼科医生的说法,近视眼每年提高50到100度,是一个正常的速度,现在近视检出率越来越低龄化,按照这样的速度,高中毕业后,600度以上的深度近视应该为数不少。目前,教育部门一直在强调,禁止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其中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保证孩子的身体素质,现在的家长都被“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念误导了,其实得不偿失。

据悉,今年广东把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范围,学生的近视率、龋齿率等健康数据将作为考核的系列指标之一,并对工作不力的负责人进行行政问责。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

护眼 你做到了吗?

●读书写字身体要坐正

●连续近距离用眼控制在50分钟,通过室外活动、凭窗远眺、闭目养神等方式休息

●眼保健操做起来

●保证睡眠,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

●均衡影响,常吃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脏、杏、枇杷等富含维生素A食品等

●定期检查视力,配戴合适的眼镜

护眼 学校做到了吗?

2008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方案》以及《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岗位职责》特别强调将学生视力保护工作纳入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和班级管理内容,并作为年终考核、班级评优评先的依据。而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也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降低学生近视率”作为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按照静动结合、视近与视远交替的原则安排每天课程与活动

●每天两次眼保健操时间纳入课表

●根据教室采光照明情况和学生视力变化情况,每月调整一次学生座位

●根据学生身高变化,及时调整其课桌椅高度

●每学期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两次监测,做好统计管理等

(出品: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数据新闻工作室

主持:邹莹

数据采集分析:邹莹、郑小敏、梁艳燕

设计:刘寅杉

*图表中,除黄埔高中近视率为2015年数据之外,其余均为2016年数据。

为保证统一口径,将2013年黄埔与萝岗的数据合并为黄埔。

合并方法是两个区域的抽检近视人数计和之后,除以两个区域的抽检人数之和。

上升箭头意味着2016年与2013年对比,近视率出现增长;下降箭头意味着下降。

数据来自于广州市教育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