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81个欠发达村一样的扶贫 不同的路径
东莞时间网讯 “没有土地,就没有发展。”这句话,俨然成了一些地区的发展定论。沙田镇西大坦村也曾遭遇类似的窘境,自上世纪90年代被划入“控制规划区”一刻起,就意味着这个村用地几无可能,指标全部归“零”。在这个当口上,沙田镇一改以往“输血式”扶贫的传统套路,改由镇里出地、村里注资、共同参股建设项目的方式进行帮扶,一举使西大坦村实现了年收入500万元的增收逆袭。
放眼全市81个欠发达村,面对同等的扶贫政策,面临类似的环境制约,它们如何杀出一条脱贫之路?一些镇村如何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扶贫方式、改变“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窘境、实现从“救济式扶贫”到“造血扶贫”转变?本报记者近日走访四个镇街,逐一勾画四条各具特色的“脱贫路径”,为全市欠发达村提供镜鉴。
路径1
麻涌麻三村理财跑赢CPI
与很多欠发达村境遇相同,如何用好数额不菲的土地储备基金,麻三村的理财之路提供了一个新样本。
虽然没有多少用地指标,麻三村却有着一笔数额不菲的土地储备基金。这笔钱怎么用?村里并没有“爽快地”选择分红了事,因为其关系着麻三村能否“脱贫摘帽”,牵扯着全体村民的福祉。
麻三村党支部书记袁镜辉说,稳妥起见,他们把6000万元土地储备资金一并存进了银行,靠吃定期利息保持创收、逐年分红和维系村里的日常运作。
“每年的收益率都跑不赢CPI!” 麻涌镇农林水务局副局长林伟宁向记者道出了这样一个实情。显然,把土地储备资金放在银行虽可稳定村民人心,稳健有余却活力不足。每年收益不过3%的银行利息,甚至跑不赢消费价格指数。6000万元的土地储备基金甚至要面临贬值的可能。
在如此情势下,怎么用好这笔钱?麻涌镇政府向麻三村推荐了理财理念:在确保土地储备资金稳健的前提下,购置理财产品。然而,这个看似极为简单而且可行的办法,却因为土地储备基金是“大家的钱”遇到了阻力。
据袁镜辉介绍,土地储备基金关系到村民的实际利益和农村的稳定,在做出投资选择之前,要向村民“兜售”理财观念。
一番“游说”之后,阻力依旧不小。于是,麻三村先选择了部分村小组喝“头啖汤”,最初投资额尚不过3000万。很快,一些村小组就从理财产品中尝到了甜头。收入的改变以最直观的方式告诉村民,“购置这样的理财产品比把钱存在银行赚得更多”。
一直静观其变的村小组开始动了起来。不久,理财产品在麻三村全面推广。在得到镇政府的评估同意后,很多村小组用土地储备基金购置理财产品,如今投资额达到了6000多万元。林伟宁做了一组比对:村组选择的理财产品投资年利息至少比定期存款翻了一倍,最高甚至达到了8.2%的年收益率。
理财产品的收益,最终惠及村民。麻三村由每个村小组作为投资单位,各小组的土地储备基金因征地面积不同而有所差异,如今村民每年分红大概一人2800元。袁镜辉告诉本报记者,麻三村将6000多万土地储备基金投资理财产品,每年有500多万元收益,足足占了村子年收入的一半。
与很多欠发达村境遇相同,麻三村村办企业少、土地指标少,如何用好既有的土地储备基金,麻三村的理财之路提供了一个新的样本。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