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拟新建51个海绵公园

08.07.2017  11:51

大洋网讯 昨日,《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以下简称《规划》)》公布,广州拟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未来,建成区8成面积要海绵化。

近期重点:二沙岛琶洲车陂涌

规划(2016-2030)》提出了总体建设目标:打造高密度建设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典范,建设山水共生的岭南生态城市和宜居都市。

海绵城市的建设,分近期、远期,通过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近期规划到2020年,海绵城市建设范围达到358.5km2,覆盖建成区面积228.6km2,占全市建成区总面积的20.9%。具体来说,全市各区各有建设重点区域:越秀流花湖片区、二沙岛地区;天河车陂涌流域;海珠琶洲和广纸地区;荔湾大坦沙、芳村地区等。

远期规划到2030年,海绵城市建设范围达到1461.8km2,覆盖建成区面积878.8 km2,占建成区总面积的80.4%。

布局:南沙湿地形成湿地保育区

规划》提出,广州市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为:“两区、三轴、四片、十八廊、多核、多网”。

两区:北部从化、花都、增城山区生态林地所形成的山林生态涵养区;南部南沙滨海湿地形成的滨海湿地保育区。

三轴:即西航道-前航道-珠江、流溪河、增江-东江北干流三条核心水系廊道。

四片:即四大陂塘-水田基质,包括潖二河流域陂塘水田基质、新街河流域陂塘水田基质、派潭河流域陂塘水田基质和西福河流域陂塘水田基质。

十八廊:指新街河、西福河、派潭河、潖二河、龙潭河、小海河、沙溪河、石井河、沙河涌、车陂涌、乌涌、南岗河、官湖水、雅瑶河、派潭河、后航道、沙湾水道、上下横沥水道等十八条廊道,构成城市地表蓄排水系统和海绵网络系统。

多核:指众多自然山体与森林公园。

多网:指道路防护绿带等生态廊道交织组成的生态绿网,连通各个小型生态绿地斑块与小型水系的绿地廊道,构成城市地表雨水传输系统和海绵网络系统。

计划:新建51个海绵公园

记者从《规划》中了解到,广州拟新建海绵公园与湿地公园72个,结合现有的水库、人工湖等,提升排水防涝标准,弹性适应洪潮与海平面上升。

海绵公园建51个,包括现有公园的海绵化改造、新建公园。如海珠区建设广州大道海绵绿地、白云区建高埔工业区绿地,荔湾区的文化公园、越秀区的流花湖公园等进行海绵化改造等。

湿地公园21个,包括南沙湿地公园、海珠湖国家湿地公园、大沙河湿地公园、流溪河温泉湿地公园、海鸥岛湿地公园、大观湿地公园、挂绿湖湿地公园等。

计划新建人工湿地25处,如荔湾湖净化湿地、流溪河净化湿地、白云湖净化湿地、石井河净化湿地、智慧湖净化湿地、珠江公园净化湿地、流花湖净化湿地等。

此外,拟通生态整治和修复97条河涌,重建河涌水生态系统。

指引:小区绿地道路宜“下凹

规划》中,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分成居住小区类、市政道路类、广场类、公园绿地类湖泊湿地类等九类,给出了详细指引。

比如居住小区,要求新建居住小区屋面雨水应进行回收利用,用于小区绿化、洗车、景观用水等。小区绿地尽可能建为下凹式绿地,利于雨水在绿地中的滞蓄等。绿地植物宜选用本地乡土植物,并增加植物的种植层次,乔灌草相结合。

市政道路类中,非机动车道路面(人行道、自行车道)宜采用透水砖铺装路面。人行道一般采用透水砖;自行车道可采用透水型混凝土路面。道路绿化带宜建为下凹式绿地;为增大雨水蓄滞量,绿化带内可采用其他渗透设施。在有坡度的路段、绿化带可采用梯田式。(信时记者 成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