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州再建7个湿地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牵手”广州的背后
近日,在中国湿地保护协会的指导协调下,由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等9家国家级湿地公园联合发起的“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在广州正式成立。
其中,作为联盟的主要发起单位和秘书长单位,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在联盟第一届年会中作了“湿地教育”主题报告。通过梳理整合其多样的生态资源和厚重的文化资源,推出自然教育课程活动,海珠湿地去年吸引了超过1000万游客来访。
除海珠湿地外,广州其他湿地在保护、恢复和发展上也是成效显著。近年来,南沙湿地成为了候鸟天堂,每年近10万只候鸟在此过冬;花都湖湿地公园则在去年年底成功申报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记者还获悉,广州今年还将再建7个湿地公园,年底湿地公园总数达到19个。
去年超4万市民上海珠湿地“自然教育课”
海珠湿地被誉为广州“绿心”“南肺”,它不仅是鸟儿栖息的乐园、珠三角城市观鸟者的天堂,更是广大市民接触自然的理想之所。
据海珠湿地科研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范存祥介绍,海珠湿地自然学校成立于2015年2月,是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开放式校外教育平台,学校通过整合自然教育资源,打通教育全流程产业链,实现自然教育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策略,逐步形成自然教育的“海珠模式”。
“自然教育就是要让孩子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从而保护自然。”范存祥说到。海珠湿地分布有植物507种,鸟类146种、两栖动物8种、爬行动物18种、鱼类36种。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海珠湿地的自然教育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材”。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海珠湿地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特色自然教育课程。广州市有近千所中小学,仅在海珠区就有100多所中小学,10万多学生。湿地周边还集中了大量的高新产业企业,仅在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就有将近20家互联网巨头进驻。海珠湿地自然教育瞄准学校、企业和社区,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推广课程,公众常态课程有湿地王国、湿地野草的奥妙、鸟类探索之旅、湿地农耕体验等。2016年,参加课程学生数量超4万人次。
今年年底广州湿地公园将达19个
周末的清晨,一场大雨冲走了广州的“酷热”。花都湖湿地公园里,在那满地绿茵和粼粼波光中,晨运或出游的市民逐渐多了起来。近年来,花都湖湿地公园已经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广州湿地资源丰富,总面积达79284公顷,约占广州土地总面积的10.7%。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除海珠湿地外,广州其他湿地的保护和发展态势也十分良好。如曾经是工厂排放废水之地的花都湖,如今水质清澈,没有异味,水中鱼类成群,岸边红花绿叶倒映水中,风景如画。在去年年底,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成功申报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
据花都区城市管理局负责人介绍,花都湖湿地公园将以保护和恢复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为重点,以展示湿地生态功能和湿地文化为宗旨,以体现花都地域文化为特征,以湿地体验为主要利用形式,以科普宣教为亮点,全面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湿地公园。
记者了解到,目前广州共有海珠湿地公园、花都湖湿地公园、增城鹤之洲湿地公园等12个湿地公园。而按照广东省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任务要求,到今年年底,广州将再建7个湿地公园,共计建成19个湿地公园。
此外,为解决广州湿地保护工作法律依据不足、行政管理体制不够清晰、保护力度不够、执法工作难开展等问题,广州或将在年内出台《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加强红线管理,将重要湿地纳入广州生态红线以及生态控制线范围,确保重要湿地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专家谈
海珠“湿地教育”模式具有创新引领作用
●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袁兴中:
海珠湿地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在广州城市中轴线寸土寸金的地方保留一片净土是非常难得的。在技术方面,海珠水环境的修复,基层技术体系修复等也处于领先地位。
本次创先联盟提出“湿地”的理念非常好。“”意味着保护和恢复利用,在宣教、旅游、文化、湿地产业等做文章。海珠湿地能“”的产业也更多,如湿地农业、湿地旅游、湿地产品加工、湿地创意文化产业、湿地人居产业等都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世界自然基金会公众参与部门环境教育高级项目经理雍怡博士:
去年,海珠湿地发布了全国首个湿地公园环境教育发展规划。如果其能发挥平台优势,引领社会多元参与,开展自然教育的独特模式。海珠湿地的“湿地教育”模式具有创新引领的作用。
下一步,对于海珠湿地公园来说,更重要的任务是探索位于一线城市中央的湿地公园,如何通过环境教育去演绎湿地之于人和城市的价值,并展示广州“花城”传统印记之外的全新的都市形象——如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构建更为丰富、多元且功能完善的城市生态格局,赋予城市发展更多新的方向和可能。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管委会办公室调研员林金昌:
创先联盟首届年会的主题是“湿地教育”,因为湿地本身就具有科普功能,是天然的“第二课堂”。现在很多人都生活在城市当中,湿地可以给这些人提供一个亲近、接触和了解大自然的机会,通过自然教育引导人们保护湿地。
此外,湿地可以为科研试验、动物的野化训飞等提供场地。通过“湿地教育”产生经济效益也可以用来“反哺”湿地的保护和修复。
(记者余秋亮 见习记者宾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