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用8个版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 ·广东篇”,讲了啥?全是干货!
人民日报用了8个版面的篇幅,
为我们推出,
“砥砺奋进的五年·广东篇”系列报道。
介绍广东这5年来在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扩大开放等
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每一版都是精华,
全是干货!
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署名文章: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创新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5年来,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旧动能转化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创新型经济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创新发展寄予厚望,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2年12月视察广东时,总书记要求我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014年3月参加全国两会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要求广东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努力实现“凤凰涅槃”;2014年在中央有关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广东要做创新驱动排头兵;在今年4月对广东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中,又明确要求广东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切实感到,广东面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劳动力的“双重挤压”,要素驱动、跟随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唯一的选择是向上突围,走创新驱动、引领型发展的路子。
5年来,广东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党中央赋予的使命担当,坚定不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总抓手。举全省之力推进创新发展,2014年出台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3年来每年的首个全省性工作会议都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把创新发展落到一项一项具体举措上,部署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孵化育成体系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自主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金融融合等“八大举措”。构建促进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修订和制定了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法规,出台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等30多份文件。
经过持续努力,广东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动力转换迈出坚实步伐。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2035亿元、占GDP比重达2.56%,技术自给率达7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7.6%,比2012年提高4.3个百分点;2013—2016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长13.5%,比全国同期水平高8.2个百分点。通过抓创新发展,过去几年广东经济不仅保持了平稳增长,而且质量、效益、结构都有了明显改善。
打造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把创新落到发展上
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广东创新发展的总定位。我们牢牢扭住这个总定位,充分发挥市场化程度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的优势,聚焦产业发展、突出科技支撑、强化技术转化,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坚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企业“两条腿走路”。扭住高新技术企业这个“牛鼻子”,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队伍,2016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9857家,居全国第一。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2015—2017年上半年,共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8816亿元,17711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了改造,装备和技术水平全面升级。
面向经济主战场加强科技创新。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组建新的广东省科学院,聚焦产业发展方向实施九大科技专项,组织300项应用型科技研发,加强创新源头供给。2016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15.6万件、比2012年增长一倍多;《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2.4万件,是2012年的2.56倍;工作母机、超材料、基因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核心技术和设备研发取得重大进展。
推动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全面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转化平台,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企业。2016年,全省新增新型研发机构56家,总数达180家,累计创办和孵化企业分别达587家和317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达634家,在孵企业超过2.6万家,纳入统计的众创空间达500家,逐步建立起“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孵化链条。
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区域创新发展强大引擎
把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创新发展最重要的平台载体,集聚高水平创新资源,做好区域协同创新文章,打造带动全省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
构建“1+1+7”的区域创新格局。以深圳、广州为龙头,珠三角其他7市为支撑,推动珠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做强深圳创新产业优势,对标国际创新先进地区,打造中国的“硅谷”。发挥广州的科教和人才优势,打造全省创新发展的另一个“发动机”。珠三角其他7市立足各自优势,集中做大做强高新技术开发区。沿广深轴线建设科技创新走廊,集聚创新资源,带动东莞等珠三角城市,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经济带。
培育发展新企业新产业。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广东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提升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水平,华为、腾讯等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迅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初步形成集群发展态势。目前,珠三角集聚了比亚迪、广汽乘用车等一批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已有机器人重点生产企业138家、工作母机企业1727家。2016年,生产新能源乘用车5.2万辆、增长67%,机器人1.15万台、增长45.2%,工作母机17.6万台套、增长19.7%。
建立创新发展考核体系。出台创新驱动发展工作考核实施办法,把创新发展的目标要求细化成一项项可量化的指标,对珠三角各市抓创新特别是“八大举措”的成效进行评估考核。通过考核树立起鲜明导向,推动珠三角各市把创新发展摆在了各项工作之首。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珠三角整体创新发展水平明显提高。2016年,珠三角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85%,珠三角9个国家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占纳入统计企业比重从2012年的36.7%提高到现在的50.1%。
完善创新发展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从改革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入手,推动科技与产业、市场、资本高效对接,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紧密融合,初步构建起有利于各类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创新生态。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在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高校科研体制机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针对长期影响创新积极性的突出难题,出台加快科技创新12条政策,大力推进技术入股、自主处置权改革、收益分配改革、职称评价制度改革,激发了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创新活力。
打造创新人才高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出台24条务实管用措施,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实施珠江人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努力汇聚国内外一流人才。过去5年,省财政共投入26.8亿元,引进三批共105个创新创业团队和73名领军人才,包括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2名国内外知名院士,汇聚高层次人才722人来粤创新创业,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人才支撑。
建设良好创新环境。完善金融支撑体系,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打造国际风投创投中心,促进技术与资本深度融合。建设全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培育适合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过去五年广东创新发展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好的起步,面对新阶段新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努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广东力量,在实现“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上迈出坚实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坚定“四个自信” 努力再创新局
——访广东省省长马兴瑞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广东还将有哪些新的思考新的探索?为此本报专访了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
广东的实践既是“四个自信”的坚定践行、也是“四个自信”的最好例证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综合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请问广东的最大体会是什么?
马兴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到地方视察就亲临广东,提出了“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要求。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要求,为做好广东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5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和不断增强“四个意识”,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指示和重要批示统领全局,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2012—2016年,广东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2016年达7.95万亿元,经济总量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已经超越“亚洲四小龙”中的三个。人均生产总值从5.42万元增加到7.28万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5年超6万亿元,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从1.47万亿元增加到2.28万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6229.2亿元增加到1.039万亿元,一年迈上一个千亿元台阶,成为全国首个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万亿元的省份。
我们深刻体会到,广东能取得这样可喜的成绩,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根本遵循,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改革开放先行省、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的发展既是“四个自信”的坚定践行,也是“四个自信”的最好例证,充分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功,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强大生命力与战斗力。
增强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推进转型升级
记者:近年来,广东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效?
马兴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我们坚持制造业立省,初步形成装备、汽车、航空、船舶、电子等产业链齐全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无人机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今年入围世界500强企业达11家。
为夯实发展后劲,我们把推进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中之重,从基础设施项目储备、投入方式、审批制度供给等三个方面进行一揽子重构,“十三五” 期间计划总投资约4.8万亿元。我们积极推进结构性降成本,今年争取为企业减负超过2100亿元。
我们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接近两万家、两年实现翻番,总数跃居全国首位;有效发明专利量、《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首位。
近年来,广东经济一系列结构性比例关系发生重要变化,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今年上半年,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至52.7%和27.8%;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超过加工贸易9.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51.1%,高于国有和外资企业。
进一步深化改革、对外开放,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
记者:改革开放是广东的根、广东的魂。新常态下,广东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马兴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广东成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关键一招”,大力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水平。
广东认真落实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全力推动具有支撑性、引领性的重大改革,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2013年以来省级新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50项,彻底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比2012年底压减41.9%。深入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权责清单、商事制度改革等改革试点,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超过950万户,稳居全国第一。今年以来,我们大力推进“强市放权”改革,前不久省政府正式将经济管理领域124项省级行政职权事项调整由广州、深圳市实施。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理解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市场要进一步对外开放,二是企业要真正走出去,三是实现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深化粤港澳台合作。4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30.37亿美元。推动广东自贸试验区对接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3批共86项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
今年7月1日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国家发改委和粤港澳三地签署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我们将积极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配合做好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同时强化与港澳的更紧密合作,畅通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合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补齐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这块最大的短板
记者: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长期以来面临的问题,广东如何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
马兴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落实协调、绿色、共享发展理念,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努力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构建全省一体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为推动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我们提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三大抓手”,同时深化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对口帮扶和产业共建,有力改善了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环境。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把群众的获得感放在首位,在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社会保障等方面,欠发达地区要同步赶上。今年7月我省实施了21个地级以上市养老金省级统筹,这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性安排,解决了我们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事。以2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为突破口,整县统筹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两年见成效、五年大提升、十年彻底解决”。
下面我们再看看
关于广东的改革、创新、新动能……
粤港澳牵手闯世界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另加活力四射的珠三角,构筑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雏形。在这个“湾区”里,当前经济总量已达1.4万亿美元,人口7000万,其释放的经济活力和创新动力,可以比肩纽约、旧金山、东京等任何一个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将是“融合之湾”。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虎门二桥等跨珠江通道的完成,以及“一小时城轨交通圈”的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版图与空间结构正在重构,“大湾区”在交通上实现闭合。交通闭合之后将促进三地出台切实措施,最大可能地促进彼此间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畅通流转,探索大湾区一国两制下港澳与内地之间的跨境与跨经济体制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将是“创新之湾”。世界上其他几个著名的湾区都是全球创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更不例外。为此三地将携手合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更加宏大的视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创新高地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聚集全球创新资源,这是时代赋予“大湾区”的特殊使命。
粤港澳大湾区将是“开放之湾”。大湾区将成为我国探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试验田”。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知识、技术、资本、人员、服务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对深度参与到全球化市场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转型迫切需要创新型发展模式,亟须探索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走向国际价值链高端。粤港澳大湾区首先通过自贸区与港澳市场对接,形成湾区内统一的市场。
广东深化与港澳的合作,携手建设大湾区,共同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一起迈向国际产业分工体系高端,将成为广东构建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支点。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各个城市各具优势和特色,香港的金融,深圳的创新,广州的商贸,其他珠三角城市的制造,加上依托港澳正在搭建的国际化金融、法律、税收、信息等服务平台。扎实的经济基础、强劲的经济增长能力,以及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地位,将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桥头堡。
打造世界第四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面积5.6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7000万,当前经济总量已达1.4万亿美元。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2009年完成的《大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把“湾区发展计划”列为空间总体布局协调计划的一环,并提出4项跟进工作,即跨界交通合作、地区合作、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和协调机制建设。2010年,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制定《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以落实上述跨界地区合作。广东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珠三角城市升级行动,联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等内容。
今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7月1日,“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 合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论坛在香港主办。在习近平总书记见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按照协议,粤港澳三地将在中央有关部门支持下,完善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改革激发新动能
这是一场攻坚战。
当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被党中央寄予厚望,要“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
2016年初,广东率先出台了首个省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包括1个整体方案、5个行动计划,涵盖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三去一降一补”五大方面。
主动作为,激发市场新活力。广东不断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降低制度性交易、人工、税负等成本,帮助企业加速技改、转型升级。去年,全省企业减负1940亿元。全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3891.70亿元,增长32.8%,对工业投资增长贡献率高达106.7%。
精准出招,释放经济新动能。广东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力以赴补短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去年,广东宣布启动18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达2.25万亿元,确保全省信息、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城市管网、交通、水利等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广东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双提升,发展难题得到破解,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华为、腾讯、比亚迪等高科技企业异军突起,美的、广汽传祺、TCL等传统企业浴火重生,为广东经济新一轮创新驱动、集约发展奠定基础。去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512.05亿元,同比增长7.5%。今年1至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14.6%,亏损企业数量继续减少。
【韶钢瘦身焕发新生】前几年,韶钢产品单一、积压严重,累计亏损56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80%。今年上半年,韶钢营业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81%;合并利润7.4亿元,同比增利9.8亿元。
【交通线拓变交通网】珠三角经济崛起,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出门“常堵塞、路程长、耗时多”。今年5月,广深高速公路日均出口车流量突破55万车次,是20年前的8倍。未来3年,广东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25万公里、高速公路达1.1万公里、高等级航道里程达1400公里、亿吨大港达8个,港口货物年通过能力20亿吨。广州与珠三角各市1小时内通达,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各市陆路2小时内通达。
【陶瓷业智降硬成本】去年,中国陶瓷出口下降了33.75%。佛山陶瓷年产值近千亿元,挑战前所未有。去年至今,佛山为企业减负496.96亿元,并力争年内再减负100亿元以上。
粤创粤新不停步
站在下一个5年的关口回眸打量,今日之广东,虽仍是面向全球的“世界工厂”,但早已不是当年“三来一补”的前沿重镇,更不再是低端制造的大本营。经过5年的砥砺奋进,广东已全面迈进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
过去5年,广东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17%升至2.58%,接近创新型国家(地区)水平;研发人员规模突破70万人,长期保持全国第一的优势;拥有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接近2万家;《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占全国半壁江山,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2016年,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达634家,国家级孵化器达83家,孵化器总数跃居全国第一……
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广东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从技术到成果,再从成果到产品,科技创新转化成经济效益这条长长的路,需要成熟的市场才能充分孕育。市场和产业历来是广东的固有优势。得益于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及社会资本的踊跃迸发,目前,广东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已达180家。这些机构犹如一剂强力催化剂,对接科技和市场,促进地方经济与企业主体的“化学反应”,为创新驱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创新驱动,实现发展动能转换。以深圳、广州为创新龙头,以珠三角各城市为产业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正推动广东产业迈向中高端。
【中国之芯全球四强】早在2004年,华为就开始着手手机芯片研发,但直到10年后麒麟910的出现,才让华为手机芯片跻身业界主流。2016年,海思麒麟芯片的销量已超过1亿。根据第三方报告,截至2016年,华为海思已是全球安卓手机芯片四强之一。
【机器换人智造升级】在东莞,设立研发机构和拥有自主品牌的加工贸易企业,分别从84家、988家增长至1596家、2001家,“ODM(承接原始设计业务的制造商)+OBM(代工厂经营自有品牌)”产品出口比重从40.8%提升至74.6%。目前,东莞已经拥有智能装备制造企业400多家,从业人员5.5万人,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60亿元,涉及数控机床、机器人装备等十多个行业;与此同时,传统制造业的比重则从2010年的22.9%下降到18.8%。
【测霾神器填补空白】治理雾霾不必等风来。一款“测霾神器”能够监测空气质量,分析污染来源,精准提供对策,助力蓝天重现。“神器”名叫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其背后是一支来自广东的科研队伍。环境、药物、食品等事关经济发展和国民生命健康的领域,都离不开质谱仪。这样一款重要科学工具的生产研发,彼时在国内却是一片空白。
【风电伴侣助力节能】目前,广东每用2度电,就有近1度来自清洁能源。全省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42%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1%以上。2016年全年,广东共计消纳清洁能源电量约2515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8224万吨。珠三角煤炭消费总量从2010年8800万吨的峰值,下降到2016年的6520万吨。自2008年起,广东电网启动优先调度可再生及清洁能源,预计2017年非化石能源电量占比将继续上升。
改革走前头 开放立潮头
广东珠江口自贸区各片区,一艘艘巨轮鱼贯进出,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保税仓灯火通明,跨境电商体验店汇聚的全球商品琳琅满目,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川流不息”。在这里,24小时无纸化便捷通关,多领域放宽准入限制,人民币成为跨境往来主要货币……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敢为天下先”,是对近40年来广东改革开放所具有的勇气与毅力的褒奖。但今天,国际竞争格局和对外开放的内外环境都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前店后厂”的格局已不能适应发展需求,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要求广东必须在国际秩序变革中寻找新的机遇。
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首先要着眼于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这既是资源和要素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更是体制机制变革与创新的过程。自贸区是广东提高开放层次、对接更高水平开放的新窗口。为此,广东以自贸区建设为突破口,打造全面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让制度成为广东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保证。
高水平对外开放,必定是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提高开放水平,要“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截至目前,广东约1600家大型企业实现“走出去”的目标,“漂洋过海”寻求更广阔的国际合作与发展。为此,广东率先出台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实施方案,提出将广东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中心和重要引擎的定位。“一带一路”建设将引领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将过去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转变。提高开放水平,提升对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通过开放切实培育以创新驱动、质量效益为核心的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一方面,广东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努力由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另一方面,广东制定更具开放性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引入国外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致力于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全球创新高地。
站在新的起点,广东将一如既往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开启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有力支撑。
【广东自贸区横琴片区:一次“三零服务”的粤式体验】“零跑动”推行“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争取一次上门或者就在网上完成办事,尽可能减少群众来回跑动的次数;“零收费”确保片区不自行设收费项目;“零罚款”是主动为企业“划红线、标雷区”,对接港澳市场规则,在全国首推免罚提示清单——“横琴与港澳差异化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罚清单”和“市场违法经营行为提示清单”,引导企业主动守法经营。
【广州国际生物岛中以生物产业合作基地:一次中外牵手的成功合作】没想到广州国际生物岛中以生物产业合作基地,竟然与万里之外的创新强国以色列如此神似:“中以生物科技之桥”连接全球创新资源;孵化基地参照以色列的孵化模式开展运营;《广州中以生物产业基地专项扶持管理办法》参照以色列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成功模式,全面对接以色列生物科技创新资源……
【格兰仕集团:一个自主品牌的国际道路】以“世界工厂”著称的格兰仕,近些年来其自主品牌微波炉、烤箱,甚至冰箱、洗衣机等系列产品已经摆上了欧美传统卖场最显眼位置,过去那些高不可攀的国际大牌并非不可战胜。
【广州港南沙港区:一个无水港口的提速变身】广州港集团通过“内陆港”的建设,把南沙自贸区的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不断传导到泛珠地区和粤东西北,无水港网络不断完善。目前,广州港已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建成了26个无水港或办事处,依托无水港或办事处,集团与铁路部门合作,开通了广州至内地的货运班列和海铁联运货运通道。
党员到哪里 党建在哪里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群众路线写在了旗帜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
广东是第一经济大省,城市化推进比较快,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和互联网行业已成为广东城市化的新标志和亮丽名片。广东省委以战略眼光,高起点谋划城市基层党建,大胆探索创新城市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城市改革发展的正能量充分发挥,群众福祉得到全面提升。
现在,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互联网+”形式,各级党组织在全省各类新经济体中生根发芽,深入全省2500多栋商务楼宇、8万余家企业商家、上千万“金领”“白领”、524个各类园区的6.9万家非公企业近700万从业人员,以及5000家互联网企业的近200万从业人员中,真正做到了“人在哪里、党员在哪里,党的建设就推进到哪里”。全省6543个社区全部建立党群服务中心,场所、系统、内容、制度、保障实现“五统一”。
与此同时,广东以党建促基层治理,把联系群众,务实解决基层难点、难题当成头等大事。连续3年大抓基层,5000多位第一书记扎根基层,成为基层发展的重要力量;全省2277个贫困村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2万多名乡镇干部直联群众,就近服务、解决问题:24.64亿元征地补偿、106.4亿元社保历史欠账、22517亩“三乱”违法用地等问题,十几年的“欠账”全部解决。
全省党员干部带头,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省521万名党员积极行动,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怨,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标准,增强人民的获得感,让社会经济充满活力。
党员官兵在广东深圳邓小平铜像前重温入党誓词。
【贫困村自我造血】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只有产业发展,才能帮助贫困户脱贫,才能带来吃穿、教育、医疗、住房的资金来源,才能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发展民宿和乡村旅游,既可改变村容村貌,又可吸引游客消费。”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三坑镇安庆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张旭军的想法和村民产生共鸣。
【问题村华丽转身】两年前,位于惠州博罗县罗阳镇的观背村,环境脏乱差、治安混乱,是在惠州市委组织部挂了号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由博罗县司法局选派到观背村任第一书记的陈湘,用两年时间让观背村完成了从“问题村”到“文化村”的华丽转身。“自己带头干,带动村委干,大家一起干。陈湘这样总结经验。
【流动党员找到家】吃了闭门羹的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世贸大厦联合党支部书记陈孔坤不愿放弃,又接连几次到该企业拜访,详细与老板说明党组织在把握企业发展方向、助力企业文化传播、搭建企业与政府沟通桥梁等方面的作用。他还邀请了几名联合党支部的党员现身说法,努力用真诚打动不理解党建工作的外企老板。经过陈孔坤三番五次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外企公司老板的态度终于缓和下来,慢慢理解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开始积极配合。
【工地支部干劲足】“项目工地的基层党建,做好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战斗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忠诚敬业、公而忘私、执纪严明、关爱群众”……走进中建五局位于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国华新都项目建设工地,红彤彤的党旗和热腾腾的话语扑面而来,令人心头一振。
把幸福写在每个人脸上
一个时代前行的力量,来自这个时代的人。
每一件影响地区社会经济的大事,都是这个地区每一位个体的责任和使命。每一次社会的进步,都有你我的努力和执着。
郑小琼的诗歌,字里行间充满着直抵人心的力量,从进城梦到中国梦,每一步前行都折射着社会的进步。
张丹凤的视线,随着往来的政要客商见证开放活力的中国。她以自己的真情和服务,点染活力广东的美丽。
走出象牙塔的张国军,带领新型研发机构为昔日的“世界工厂”注入了更多的创新基因,推动了“广东智造”转型升级。
尚未走出校园就成为“霸道”女总裁的王钗,以自身经历诠释中国青年个性十足的中国梦,诠释了广东这片创梦天地。
他们和我们,就是这个社会的现在和未来——奉献于社会,获得于社会,满怀希望,共同前行。
【打工诗人的城市梦】郑小琼,女,1980年生,四川南充人,2001年南下广东打工。迄今出版诗集《女工记》《黄麻岭》等10部,其中《女工记》被喻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关于女性、劳动与资本的交响诗”,作品被译成德、英、法、日、韩等语种。
【“白天鹅”的开放梦】张丹凤,女,1982年生,广东梅州人。2004年大学毕业入职广州白天鹅宾馆,现任高级宾客关系经理。曾荣获首届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百名就业创业之星、广东省行业窗口之星称号,2017年广东省“五一”巾帼奖。
【大学教授的创新梦】张国军,男,1972年生,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制造装备数字化重点实验室主任。我人生轨迹的改变,得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世界工厂”东莞说起。
【贫困户的幸福梦】林伟雄,男,1980年生,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维龙村村民。小儿子因车祸致残,生活不能自理,一家六口生计由他打散工维持。广州地铁驻村工作队将其家庭列入精准扶贫对象,全力帮扶并保障其后续发展能力。
现代传统 和谐共生
珠江东入海,地处岭南的广东,背靠祖国大山大水,坐拥3368公里的海岸线,自古就寄托了中华民族面向蓝色大海的开放梦。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出自广东;中国最早的近代造船工业柯拜船坞,诞生于广东……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正是从广东打开。
“敢为天下先”已成广东传统,广东人以勇担责任、敢闯难关闻名立世。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
在广东这一片开放活力的土地上,又固守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无论是珠江边的麻石老巷,还是村头巷尾的祠堂书舍,广东人心中那片“故里”,那片“家园”,由此而及中原腹地,千百年来从未间断。梅岭之南,南雄珠玑巷的百家姓百家祠,延续着曾被称为“岭外”“南蛮”的这片土地上,人们从未放下过的家国情怀。
在敢为天下先的广东,未来气息、现代节奏和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般融合一体。
就像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的珠江两岸,喧天的鼓乐声中,一艘艘龙舟竞发。晒得黝黑、挥着双臂、奋勇向前的,可能是在珠三角某个写字楼里做了高级白领的“后生仔”,也可能是猎德村、杨箕村一位已是亿万富翁的“老广东”。无论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迥异,也不妨碍他们在龙舟水至,从各自“藏龙”的水底起出自己的大龙船,擦拭一新,只待鼓声雷动就百舟竞发。而散布于中央商务区中小桥流水的村头,阿姐阿妈们忙活着,摆出长得看不到头的流水席,来的都是客,无论新客家还是老广东,欢聚一堂。
高效大省、经济强省的日常面孔竟是悠闲状,改革先行之地的日常面孔无处不传统,这其中道理恰是发展与目标的因果关系吧。
这就是广东,开放、活力、包容,敢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