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120个疏导区难聚人气 一半以上小贩仍在街头游走
广州市城管委坦言,原因就在于选址不合理;加上生意差、租金贵,造成一些小贩在闹市流动
■统筹:新快报记者 廖颍谊
■采写: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卢佳 邓毅富 李应华 方阳麟 张若然 李辰曦
■制图:廖木兴
2010年6月,广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疏堵结合治理流动商贩的决定。2011年6月,广州市城管办和市城管委先后发布了《广州市流动商贩临时疏导区管理试行办法》和《关于划定严禁乱摆卖区域的通告》,开始推进流动商贩临时疏导区(点)(以下简称疏导区)建设工作。如今,5年多过去,共有13万流动商贩进入疏导区经营,但新快报记者近日走访广州各区,发现疏导区冷清、附近流动小贩生意却很红火已经成为不少地方街头一“景”。疏导区选址不合理、生意差、租金贵以及知晓率低等原因,导致至少一半小贩仍在“流动”。而广州市城管委负责人则坦言,目前疏导区的设置仍存在选址布局难度较大的问题。
越秀区 步行街对面成小贩旺地
上周五,新快报记者来到了位于越秀区矿泉街陈公祠的疏导区,发现这里空空如也,并没有流动商贩出现。原来,这块空地按计划有20个露天摊位,月租金为200元。在50多米外卖水果的张伯告诉记者,疏导区设在祠堂空地上,难以形成商业氛围,只经营了两三个月就做不下去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流动商贩聚集区则生意红火。上周五1时,新快报记者在北京路步行街看到,南端已经被城管用铁栏临时封住,小贩们无法进入步行街,但在对面的文明路与北京南路交界处则摆着十多档卖炒粉、臭豆腐、手抓饼等的手推车小贩,生意颇旺。一辆城管执法车就停在旁边,上面只有一个司机,只能静静地“守望”着。
小钟是资深小贩,长年在环市东路与童心路交界的天桥附近卖裤子和袜子。这里有不少非洲籍外国人帮衬,从晚上七八点开始直到深夜,这里成行成市。这一带属于登峰街道管辖,有4个流动商贩疏导区,但是无法吸引小贩们进驻。“没人流哪有物流,流动小贩就是要往人流多的地方流啊。”小钟说出其中原因。
白云区 疏导点只在晚上有生意
在白云区的金沙洲,环洲三路和金沙洲路交叉路口集中着大量小贩。“有时候连行人都走不了行人道!”住在城西花园的老范如此向新快报记者投诉。
新快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小贩,他们表示之前流动疏导点设置地点不合理,基本上要在周末和节假日才会有些人流,“就算免费摆档也要亏本”。
新快报记者昨日中午走访仍在运营的侨德市场临时疏导点,发现道路两旁标注的疏导点并无商贩摆卖,小贩们反而集中在没有划定摆卖区的粤溪南路路口。卖水果的老冯告诉记者,中午人流少,如果小贩按规定在内街的划定区域内摆卖,肯定要“拍乌蝇”。不过,到了晚上,做手机贴膜、熟食、衣服等生意的商贩仍会在疏导点内摆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