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老手艺半世纪!万江21个社区的龙舟桨由他制作
今年万江21个社区的龙舟桨都是由何淦辉制作的。图为何淦辉在制作龙舟桨
6月3日,万江龙舟锦标赛落幕,共联社区龙舟队反超夺冠,成为市民津津乐道的话题。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不同社区的龙舟队,用的是不颜色的龙舟桨。
“小享社区用黑色桡板,上甲社区用黄色桡板,万江社区用绿色桡板……”对于这些,年近七旬的何淦辉随口就能答上来。因为今年万江21个社区的龙舟桨,就是由他制作的。从1970开始学手艺到现在,他已经制作龙舟桨50多年。
18岁学艺至今坚守51年
一个月前,就有人向记者介绍,大汾社区有一位老师傅,今年为万江很多个社区制作“斗标”用的龙舟木桨。
据说,这间鲜为人知的龙船桨制作工坊,深藏在汾溪路一侧的小巷子里。记者询问了数位附近的居民,才算找到了一处门前堆满木料的房子。
早上8时许,69岁的何淦辉和儿子何旭新,正在赶制龙舟赛事所用的木桨。
看到记者前来,何淦辉放下了手中的半成品木桨。他说,“现在正在为麻涌、望牛墩等赶制赛事所需的龙舟桨。”刨木、打磨、上漆……一把把正在成型的木桨,在他手中成型,成为龙舟劈波斩浪的利器。
“我18岁就开始跟人学习木匠活,开始制作村里所需的龙舟桨。”何淦辉说,“学艺有所成后,他开始在大汾服务站从事农具维修,帮助农民维修禾桶、水车等农具。”说到这里,他满是落寞地说,“以前农田灌溉用的都是木匠师傅打造的水车,现在都很少见了。”
改革开放后,大汾服务站的生意渐淡。何淦辉开始和人一起“承包”了服务站部分机器设备,开始流动作业。他说,一般是那里有活儿,就去那里,主要是帮人修理和打造木制农具。
后来为了谋生,何淦辉曾在望牛墩长住20年,直到1999年,他才回到大汾,重新开始专心制作船桨。
今年制作3000把龙船桨
今年是万江三年一届的扒标年,各社区正为了赛出好成绩,过完年就向中堂等地的船厂订制龙舟。而划手们用的木桨,却是万江本地所产,正是由大汾社区何淦辉的龙船桨制作工坊所制。
划手们在训练和比赛中,用力非常大,断桨的事时有发生。每做一条新的龙舟,便标配一套船桨。何淦辉说,“一般50多人的划手,需要配上一套70把左右的木桨,这样能预防意外。”
春节以后,何淦辉就陆陆续续接到制作龙舟桨的订单,端午前夕,为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有些年份,他还需要请几位工人,才能赶制完。今年,龙船桨制作工坊里主要忙碌的是他儿子何旭新。
何旭新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万江龙舟锦标赛上的前十二名,都是用的我们家的木桨,有共联社区、万江社区、谷涌社区等前三名。”
2019年万江龙舟锦标赛,共有万江、石美等26个社区参加。何旭新说,“其中21个社区龙舟队的木桨,是由我们家赶制的。”
除了为万江、麻涌、望牛墩等地制作龙船桨外,也有增城、顺德等地的客人来向何淦辉求购船桨。“制作船桨并不是生产标准化产品,而是要根据不同船厂做出来的船头船尾弯曲等因素,订做不同尺寸、不同重量的船桨。”何淦辉说,“水蛇涌、简沙洲、流涌尾、严屋、小享用黑色桡板;万江用绿色桡板;上甲用黄色桡板;其余大部分社区用红色桡板。这是根据各村庙宇传统习俗制定的。”
“今年大约要制作3000把左右龙舟桨。”何淦辉根据不同年份,制作数量不同,一般万江“斗标”年,就会多些。
早年吃香的木匠逐渐式微
“我小时候,木工是一门十里八乡很吃香的手艺,父亲特意带我去向村里的老师傅学习。”何淦辉说,现在木桨手艺早已没当年吃香了,很多传统的木制品,已被现代工艺品所取代。
他介绍,现在国外很多龙舟赛事,用的不是木制的船桨,而是碳纤维材质的船桨。这种材质的桨质轻,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一把碳纤维船桨价格高达3000元,而一把何淦辉手工制作的木桨只需要80元左右。
为了制作船桨,有时候,何淦辉需要去湖南等地寻找好的木材,然后运回东莞,进行初步处理,放在水里泡一段时间后,再捞上了晾1至2年,这样的桨才结实耐用。
他回忆道,大汾一直以来都有3条传统龙舟,每年赛龙舟时,需要做新的船桨,师傅们便拿起斧头到汾溪河边砍树,用新鲜的树干做原材料,刚砍下来的木头较软,便于做船桨。这样制作的龙舟很容易折断。
选材、开料、晾干、印模、刨光、打磨……一把船桨的制作出来,凝聚着木工匠人的心血。这个小小的龙船桨制作工坊里满是木料,一捆捆半成品的木桨经何淦辉父子的双手,成为划手们驰骋江面的利器。
“我现在年纪大了,主要负责选料、开胚,主要靠儿子负责。”何淦辉说,“孩子以前在工厂里工作,也很辛苦,还不如在工坊帮我制作龙舟桨。这些年,他的手艺越来越好了,可以挑大梁了。”(全媒体记者 付碧强 文/图 编辑 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