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跃文: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22.08.2022  14:22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用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实践推动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实践催生伟大理论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在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深入回答一系列全新的时代课题,要求我们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的重大成果。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在关注和解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中作出新概括、获得新认识、形成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10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事实雄辩地印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新时代新征程提出新课题,伟大事业伟大斗争呼唤新理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去射新时代中国之“”,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善于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基础上,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伟大实践,深刻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指明了推进理论创新的方向和途径。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一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又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既要不忘“老祖宗”又要敢于“讲新话”,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二要坚持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我们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三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要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检验真理,并及时根据实践发展和成效深化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使之不断达到新高度新境界。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厚植理论创新的传统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需要。首先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要在“同情地了解”中华文明基础上,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许多重大观点具有天然的、内在的契合性,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内在逻辑、实现路径,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其次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审视、诠释中华传统文化,对优秀成分进行合理吸收,对糟粕内容予以批判扬弃,把中华文明中的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再次,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按照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新内涵新形式,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重要借鉴和丰厚滋养,推动创造出更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成果。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独特贡献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在研究解决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在推进“两个结合”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应有更大作为。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从哲学社会科学价值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作用,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使命,具体来说就是致力于追求真理,把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将其转化为强大物质力量,推动客观世界发展进步。从理论创新发展逻辑角度看,推进理论创新离不开话语体系创新,而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没有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深刻回答了“三个重大时代课题”,构建了以“十个明确”为支柱的理论大厦,引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十三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哲学社会科学界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贡献。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机遇,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界肩负的光荣使命。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题,以提升学术原创能力为主线,以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支撑,努力建设学科布局优、学术根基牢、科研水平高、服务能力强、国际影响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有所突破、有所创造,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为丰富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贡献力量和智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担当作为,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汇聚起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