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当创业热潮遇到资本“寒冬”

18.11.2015  19:02
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在以美国惠普、苹果等知名公司诞生地——车库命名的咖啡馆里,即使阴雨天也座无虚席,每天都有上百名创业者在这里寻求团队和资金。

原标题: 中关村:当创业热潮遇到资本“寒冬”

  新华网北京11月18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刘梦泽 宋玉萌)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在以美国惠普、苹果等知名公司诞生地——车库命名的咖啡馆里,即使阴雨天也座无虚席,每天都有上百名创业者在这里寻求团队和资金。这里不仅有90后大学生,更有70多岁的老人。很多互联网创业者聚集在这里,热闹的人气成为当下创新创业热潮的一个缩影。

  但大量初创项目涌出的同时,打车、团购、旅游等常见O2O(线上线下融合)领域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实现饱和。一批创业项目倒下,留下的几家巨头也正在以各种方式寻求合并以及“抱团取暖”。

  “餐饮一站式服务平台从去年三四月份开始出现,光是在北京,到下半年时就已经有20多家,现在稍具规模的还有4家。”为餐馆与供货商搭建网络交易平台的天平派创始人朱保举说,“目前的互联网创业项目大多数没什么高科技技术壁垒,同质化严重,胜败与否几乎取决于推广速度,而推广速度直接取决于融资速度。

  “此前投资人对项目投钱基本是比快比多,甚至有团队3个月拿了3轮融资。”石墨文档联合创始人吴洁说,“9月份开始,很多投资机构开始控制风险,我见过很多项目原本已经达成了投资协议,却遭遇了违约、撤资。”

  国内著名互联网创业服务平台——36氪创始人刘成城认为,“寒冬”来临的原因之一是我国资本市场层次相对单一。“因为众多投资机构的钱来源于股市等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波动就直接影响到给创业项目的投资,二级市场对一级市场的影响非常直接。

  “市场好的时候,投资人预期公司在未来几个月会有新一轮可投资的金额进账,而市场不好的时候,预期就会下降,导致投资收紧。”复星昆仲资本投资副总监王凯南说,“但投资机构的资金供给依然存在,其走向却在聚集,如果以前某个细分领域内前10名能融到资,那么现在只有前3名能融到。

  资本在向顶端集聚的同时,也在寻求转向。

  “两三年前,正是服务消费者的项目风起云涌之时,99%的投资人都不去看服务企业用户的项目,从今年开始,投资人普遍认为中国会出现可与微软、甲骨文相较的企业,而他们都希望能够从这些企业的成长中分一杯羹。”“千人计划”创业人才、云适配创始人CEO陈本峰告诉记者。

  在位于西雅图的微软总部工作5年之后,陈本峰带着他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技术专利回到中关村,创建起服务企业用户的“云适配”。用一行代码就可将企业原本的电脑端网页适配到各种不同大小的屏幕上,实现“移动信息化”。

  陈本峰认为,资本向服务企业用户项目转向,是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的结果。“现在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催生出企业对办公类软件的需求,从而挤压人力成本,所以投资人都很看好这类项目。

  在中关村,对融资渠道的新探索也在生根发芽。

  36氪6月中旬开通了私募股权融资平台,只需要动一动手指,平台上注册的千余家投资机构和2万余名经审核认证的个人投资者就可以用手机客户端查看创业企业情况,机构投资人可以直接约谈企业,个人投资者则可以直接用支付宝对其进行股权投资。上线后4个月,这一平台融资额已经超过了1亿元。

  “顶级的投资者是不惧‘寒冬’的,反而会增加投资,关注最好的那些项目。股市等资本市场波动后,还有不少投资者转移投资方向到我们平台,我们的市场份额反而实现了增长。”刘成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