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中华传统文化 百名知识达人与市民同“穿越“

11.01.2015  22:26

获奖选手合影

选手晋级兴奋不已

遇到难题绞尽脑汁

  东方网记者奚亮、展翔1月11日报道:春联的由来是什么?我国第一部明确记载雕版印刷的诗集又是什么?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知识你了解多少?1月10日至11日,2014年市民文化节中华优秀传统知识大赛决赛在上海图书馆举行。此前经过角逐入围决赛的近180名选手,历时两天的较量,最终产生了百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达人。

  决赛现场,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等专家评委从一道道题切入,为大家讲述民风民俗、文化遗产的渊源、历史和文化思想。选手通过必答和抢答的形式,与台下观众一同“穿越“,回到了那些年,重温了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开设“社会大课堂”,近11万人参与网络答题

  2014年市民文化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由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上海图书馆主办。赛事从去年4月开始启动,历时半年,围绕“民俗文化”、“文化遗产”、“历史人文”三个方面进行了初赛、复赛,并借助市民文化节官网和“东方网”平台,以网络形式进行答题,共吸引了11万余人参赛,参赛市民涵盖了各个群体,他们当中最小8岁,长者80有余,中青年参赛选手近7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不是一场考试,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会长、上海书馆馆长吴建中说:“答题的目的是为引导市民阅读中华传统文化书籍,激发市民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兴趣,加深市民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上海交大人文学院特聘教授虞万里则表示,更乐意把它看成一个校园之外的“社会大课堂”。

比赛现场

   重温上海传统文化,题目堪称“高大强

  据记者了解,本次大赛汇集并邀请了业内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和上图馆员等出题,并建立了三个题库,专家对每一题斟字酌句,由浅入深。题库中的题目无论是专业性、知识含量还是文字的表述上都堪称“高大强”,受到题目评审组的称赞。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题目中的知识点是上海城市与郊区的旅游胜地,更是吸引了不少新上海人亲身体验。嘉定复赛满分选手于俊丽做题后,带着孩子一起走进上海老弄堂,抚摸石库门乌漆实心的厚重门扇,仰视屋顶的老虎窗,品尝老上海的特色点心南翔小笼,让文化变得更立体、有温度、暖人心。上海烟印公司的新上海人不少,参加知识大赛民俗、文化遗产答题时,正值三林塘民俗文化节开幕,想起题目上的内容,大伙儿结伴去了山林塘,体验了民俗风情。

  虞万里先生说:“中华优秀传统知识大赛引导市民回溯中华文明,重在着眼当代现实生活。题目中出现的石库门、龙华庙会、罗店划龙舟、南翔小笼包子等,都是典型的上海民俗,这些民俗都是上海人生活的一部分,至今仍存活于上海人的生活之中。

颁奖仪式

   以点带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为了市民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知识大赛,市图书馆行业协会动员从宣传、动员参赛、提供参考资料、开设阅读专架再到对读书小组进行辅导等,提供了一站式的传统文化知识普及服务。还利用自身行业的品牌讲座服务平台,如“上图讲座”,浦东文化讲坛、闵行文化讲座等,动员各图书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各区县也是积极配合,金山区不仅创建大赛QQ群进行分享交流,还实施全家总动员“学习计划”,鼓励居民向家庭延展。普陀区443名选手进入复赛,在17个区县中遥遥领先,区图书馆负责赛事的张霞敏笑称,这得益于我们平时就一直为他们提供讲座信息,定期派人参与活动并给予指导。在市总工会的协助和号召下,各企业也积极发动员工参与知识大赛,利用车厢、食堂电视、橱窗宣传知识大赛,帮助员工把碎片化的业余时间利用起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我们不仅仅抓一个知识点,而是希望通过把知识背后的故事讲出来,将完整的艺术形象、历史的整个场景及丰厚的知识呈现出来,以点带面地带领答题者了解中华历史和文化。”熊月之教授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延续五千年而未中断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捧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让市民认识它、理解它,成为文化遗产的主人。但这也不是一次赛事就可以完成的,他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长期持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