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会:侨胞“绿卡”与推广中华文化频受关注
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列席政协会议的海外侨胞会后合影留念。中新社发 廖攀 摄
中国侨网北京3月10日电 题:中国“两会”:侨胞“绿卡”与推广中华文化频受关注
作者 陶煌蟒
全国“两会”的日程已经过半,关于放宽海外华侨华人“中国绿卡”准入门槛与中华文化的海外推广,仍是参会代表、委员及列席侨胞讨论的焦点之一,他们时常言辞犀利,直指问题的关键所在。
放宽侨胞“绿卡”准入 引进海外优秀人才
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工商联副主席左晔说,外籍华裔与中国有着血缘、亲缘、地缘、事业、技术、文化等太多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左晔建议,尽可能放宽签证时间,可以给予外籍华裔多次往返及有效期不少于十年的签证;放低“中国绿卡”门槛,向符合条件的,特别是国内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发放“中国绿卡”;在各地入境口岸设立“中国绿卡”快速通关通道,从外籍华裔开始,逐渐推出方便外籍人士的签证与居留居住政策,吸引聚集全球优秀人才。
法国华侨华人会主席池万升作为今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海外列席代表,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希望中国政府试点放宽中国绿卡发放条件,先从欧美地区的外籍华人开始进行试点。”
多年来一直从事中法经贸行业的池万升,几乎每个月都要往返广东和巴黎一次。他说,“我目前的中国签证有效期两年,如果能拥有绿卡,将极大方便我的工作和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侨办副主任蔡建国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已经加入外国国籍的华人虽然从法理上属于外国人,但在情理上却是炎黄子孙。
“为符合条件的华人办理中国绿卡,也体现了依法治国,遵循国际规则的精神。符合条件的华人可以申请办理绿卡。”蔡建国说。
“中文or汉语?” 海外很困惑
“我今年带来两个建议,一个是加大对海外民间文化活动的支持,另一个是使用统一称谓来推广汉语。”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德国莱茵妇女会会长、法兰克福市外国人参事会议员顾裕华认为,作为中华文化的基础,汉语在海外推广中应该使用统一称谓。
她说,“汉语”、“中文”、“国语”、“华文”等词同时在海外使用,不仅让当地民众无所适从,华侨华人的后代也会产生疑惑,建议统一使用“中文”。
顾裕华的这一想法与前来参会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不谋而合,他说,“教育教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对外交往的很多场合将‘汉语’与‘中文普通话’混淆使用,既不利于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也不利于民族团结。”
他表示,中国在外交、教育和文化等国际交流领域,应坚持推广“中文”表述,避免使用“汉语”提法造成误解。并建议将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改称为“中文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应职能表述中,也用“中文”推广而非“汉语”推广。
而兼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哲学基础的中医药文化,此次也成为“两会”不可忽视的话题。在来自27个国家的38位列席全国政协会议的侨领的见证下,国务院侨办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签署了《关于推进中医药海外惠侨计划的战略合作协议》,拟共同在海外推进中医药惠侨计划。
根据国务院侨办“海外惠侨工程——中医关怀计划”整体部署,将组织中医海外义诊活动、开展海外中医师培训、推动海外华人医院与国内中医院开展合作,同时加强与中医药行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加大中医关怀侨胞力度,充分发挥海外侨胞作用,提升海外中医行业的水平和形象,扩大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