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阶级有1.09亿人吗?

15.10.2015  08:05

  扫描二维码 关注“沸腾”看新京报评论

  见微知著

  中国的大中城市里,只要拥有一套房子,肯定是中产了。但是,许多人并不能享受到“中产阶层”的稳定、体面的感觉,仍然有一种“下流化”的担忧。

  10月13日,瑞士瑞信研究院发布第六份年度《全球财富报告》,报告研究了过去一年(2014年年中到2015年年中)全球财富的变化情况。报告显示,中国取代日本成全球第二富裕国家,中产阶级达1.09亿人。

  “中产”这个数值从何来而?原来,“报告以美国作为基准国家,当地以拥有5万至50万美元的财富(2015年年中)来界定中产阶级成年人,并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购买力平价值系列,按本地购买力计算,得出其他国家的等值中产财富范围。”也就是说,资产只要有大约五万美元,放到美国都可以称为中产了。可为什么我感觉,这点钱,就算在中国的大中城市里,也仅够温饱呢?你还买不买房子、结不结婚了?

  其实,许多机构都曾出台过“中产标准”,这些标准相互印证。比如,前几年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作过报告,定义中国中产阶级是那些年收入(按购买力算)在1.35万到5.39万美元(约合9万到36万元人民币)间的人;而国家统计局则将中产阶级定义为年收入在7250-62500美元(约合5万-42万元人民币)间。即便算上通货膨胀,现在有所抬高,但仍然是偏低的。

  这样,我倒是明白中国1.09亿的中产阶层是从何而来了。

  试想,中国的大中城市里,只要拥有一套房子,资产都是百万元起,远远超过标准中的三十万(夫妻二人总资产算七十万),肯定是中产了。但是,许多人并不能享受到“中产阶层”的稳定、体面的感觉,仍然有一种“下流化”的担忧。随着经济的下行,失业率增加,房价居高不下,生活成本提高,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中产本来就是夹心受气阶层,如果没有相当雄厚的经济保障作为后盾,“手停即口停”,朝不保夕的担忧随时会涌来。

  但一些数据,考虑到了温饱问题,但未把克服心理焦虑的经济保障进行加权计算。

  另一方面,在各种媒体和网络的探讨中,所谓的中产,形象是不一样的。最新一份关于北亚地区的中产阶级调查则显示,中国大陆自认为是中产的家庭月收入在45202元;在另一份调查当中,自认为是中产阶级的,流动资产中位数是150万元……

  不仅如此,在许多时尚媒体和财经媒体的生活方式的渲染之下,所谓“中产”,往往糅杂了这样一些标签:“个人年收入30万元以上”“有至少一处一线城市房产以及一辆30万以上的私家车”“会说除了英语以外的第二门外语”……现在或许还要加上“喜欢马拉松或公路自行车”“有自己的上师,认识法王”……

  当然,这些标准到了后面,不仅矫情,而且可笑了。可笑是因为暴露了许多人对富人生活的单一想象,想象着“等我有钱了,就买两个大玉米馍馍,一个吃,一个扔”。这种隔膜,来源于大家很难接触到真正衣食无忧、只考虑享受的中产阶层;我们只能靠想象,能满足“不缺安全感”的人群,必须有很多很多的钱,很多很多的爱,是真正的富豪。

  确实,从绝对数值来说,中国的生活成本比日本、美国、西欧等国家是要低不少的,1000美元的购买力或许会更高一些。但衡量中产阶层一个重要的标准是,能不能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一进行自由支配消费。如果考虑到中国的医疗、教育、养老等保障体系极其不完善,中国人必须未雨绸缪,要省下足够的钱来应付这些恐慌,中国的购买力又比实际上要低很多。

  最后,再补充瑞信报告上的一点:“财富增长重心已倾向于财富水平较高的阶层,富裕阶层的财富自2007年占财富总值增加了5%,中产阶级所占的财富自2007年起下跌9%至13%。”也就是说,别看中产人数变多了,但实际财富和对社会的影响,可能正在变弱!

  □侯虹斌(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