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海外游“提质”拉动当地经济

03.10.2015  08:01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人海外旅游近年来成为热点,并出现了对旅游产品“提质升级”的新要求。为了迎接中国游客浪潮,毛里求斯副总理兼旅游部长泽维尔·杜瓦尔向本地旅游从业者呼吁,毛里求斯除了现成的阳光、沙滩、大海,还要提供更加差异化的旅游服务。

原标题: 中国人海外游“提质”拉动当地经济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人海外旅游近年来成为热点,并出现了对旅游产品“提质升级”的新要求。这些变化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国民素质、财富观、休闲观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形成新的需求点,给旅游目的地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

   斐济:高附加值深度游获中国游客青睐

  斐济位于大洋洲,属热带岛国,气候温和,长期以来一直为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邻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游客所青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国人把斐济列入海外旅游目的地清单。

  据斐济总理姆拜尼马拉马今年早些时候介绍,过去六七年,来斐中国游客数呈井喷式增长:2009年仅有4000人次,2013年和2014年激增至2.3万人次和2.8万人次。

  作为国民经济一大重要支柱,旅游业约占斐济国内生产总值三分之一。据官方初步估算,斐济2014年度旅游业收入约6.78亿美元,为该年度经济增长贡献了5.3个百分点。

  斐济洲际旅行社经理杨棋告诉新华社记者,从近年来斐济旅游的中国游客来看,他和同行们能明显感觉到“与从前不同”。中国游客已告别“上车睡觉、停车拍照”的走马观花式旅游,旅游方式已从简单的观光游发展为定制游、深度游,例如海岛婚礼、潜水、丛林河流漂流等。

  杨棋说,从消费层面来看,中国游客现如今也已不再是“住五星酒店吃泡面”。“除去住宿餐饮等正常开销,中国游客的购买力极大提高。现如今在斐济,从商场酒店的服务人员到街头商贩,都或多或少会讲几句中文,街上随处可听到夹杂着各种口音的中文,如老板、欢迎、随便看、欢迎再来,”杨棋说。

  2015年3月14日起,中斐两国互免签证。此间业内人士认为,对中国游客免签可谓一则强效“官方广告”,无疑将进一步拉升来斐中国游客数量,中国游客在拉动斐济经济方面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毛里求斯:中国游客接棒欧美客源

  毛里求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快报》最近刊登题为《旅游:如何吸引中国》的文章,开篇就说:“由于具有高购买力的中产阶层崛起,中国正逐步成为全球旅游业的生力军。

  旅游业是毛里求斯的支柱产业,中国游客则被视为未来拉动旅游业的主要力量。该国旅游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1至8月,中国游客超过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近四成。

  为了迎接中国游客浪潮,毛里求斯副总理兼旅游部长泽维尔·杜瓦尔向本地旅游从业者呼吁,毛里求斯除了现成的阳光、沙滩、大海,还要提供更加差异化的旅游服务。

  有多年从业经验的亿帆旅游公司总经理刘凡向记者介绍,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美游客减少,毛里求斯开始把目光锁定中国市场。2013年是一个分水岭,多条直航航线开通,中国游客数量爆发式增长,当地酒店、餐厅、旅行社、航空公司都受益匪浅。

  随着数量上升,中国游客的旅游方式也逐渐多样化,主要表现为:旅游天数增加,自由行或半自由行增加,参加海钓、潜水、滑翔伞、直升机观光等较高端项目的游客增加。刘凡说,这些“上天入海”的旅游项目,原先主要为欧美游客所青睐,但这几年开始更多为中国游客追捧。

  刘凡说,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是毛里求斯当地酒店普遍认可的,可以从一点变化看出来:2010年之前,毛里求斯鲜有酒店提供中文接待服务。现在,当地但凡四星以上酒店,肯定配备说中文的接待人员。中餐馆也越来越多,一些高级度假酒店甚至额外开辟了中国风味餐厅,专门从中国请来厨师烹制地道中餐。

   希腊:中国游客多元需求带动当地旅游业开发

  据希腊旅游部门统计,2014年来希腊的中国游客达10万人次,比2013年增加70%,预计2015年的增幅也将在50%以上。

  一些接待中国游客较多的当地旅游业者认为,以前中国游客到希腊以组团游览圣托里尼等高度游客化的岛屿为主,而目前正在走向多元化:自由行游客增多,不少中国游客来希腊是自己决定行程、自己订酒店、甚至自驾游览;同时来希腊进行摄影、绘画等文化交流的游客增多,旅游向较高文化层次拓展;不少家长还把孩子送到希腊参加夏令营。

  课余时间为中国游客服务的中国留学生余琛瑱也有同感。前不久,他遇到一位中国妈妈带孩子来希腊,就是为了细致学习和体会希腊文化。他还接触到一些对希腊文化有较深研究的中国游客,这些游客到克里特岛后,提出在原有行程之外去看看岛上各个时代的王宫。

  余琛瑱说,这让希腊本地导游和旅游管理部门都有些吃惊,因为克里特岛虽有不少各个时期留下的王宫,但进行过较为系统发掘和保护的并不多,中国游客提出要去看的王宫基本上只是一片废墟。这件事对希腊旅游管理部门有较大触动,甚至有可能推动希腊开发更多旅游资源。(综合新华社驻苏瓦记者刘鹏、驻塔那那利佛记者董瑞丰、驻雅典记者陈占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