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捷克印象:遥远但并不陌生
中新社北京3月26日电 “小时候很想自己也变成鼹鼠,拿个铲子挖呀挖,挖出来个自己的家。”软件工程师江华对记者说起他对捷克的第一印象:小时候看的动画片《鼹鼠的故事》。
他对这个距离中国7000多公里的中东欧国家感觉并不陌生。十来年后当江华进入大学,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成为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学生们的偶像,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活在别处》等作品写出了年轻一代的迷茫和思考,影响了江华等许多中国大学生。至今,这两个书名仍常常被许多人拿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
2012年7月,捷克经典动画片《鼹鼠的故事》再次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勾起了一代人的回忆。江华和他的小伙伴们也重温了这部经典动画片。
实际上,更早一些时候,捷克作家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曾影响过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该文中的部分内容曾入选中国中学语文教材。“我们曾经为欢乐而斗争,我们将要为欢乐而死”,“生活是没有旁观者的”,“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就越纯洁”等格言警句许多人能够流利背出。
提到捷克,除了动画片和文学,还有许多中国人会想到足球。特别是捷克足球“96黄金一代”的“铁人”内德维德在中国球迷中享有很高知名度,无论是他退役还是获奖都颇受关注。去年内德维德来华参加“9·3”阅兵,习近平与之握手的照片广为流传。
中国有很多人没有去过捷克,但对捷克首都布拉格的第一印象是浪漫,这个城市几乎和巴黎一样,是很多人心中的“浪漫之都”。这得益于法国影星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电影《布拉格之恋》。此外,还有《你好!布拉格》、《布拉格练习曲》、《布拉格广场》等以这个城市名字命名的纪录片、电影、歌曲,引发了人们对布拉格的“神往”。
正如中国驻捷克大使马克卿撰文所写:“对于中国人来说,捷克并不陌生。爱好音乐者对德沃夏克、斯美塔那如醉如痴,爱好文学者对卡夫卡、米兰·昆德拉耳熟能详,爱好影视者对《好兵帅克》、《鼹鼠的故事》难以忘怀,爱好旅游者对布拉格、克鲁姆洛夫流连忘返……”
“捷克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人文传统的国家,风靡世界的‘波西米亚’风潮源自拉丁语、日耳曼语对捷克的称呼,布拉格更是全球首个整座城市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告诉中新社记者,电影、文学、音乐、历史都是这个不到8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的名片,更重要的是,它在近几年对华关系上的积极态度让中国人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的善意和友好。
去年9月3日,中国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捷克总统泽曼飞赴北京观礼并参加纪念活动,成为唯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的欧盟国家元首,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
泽曼对在中国民众中推广捷克文化也充满热情。去年,他在捷克拉尼宫殿会见了中国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制片人兼主持人汪涵及其团队一行,旨在希望通过这档收视率颇高的娱乐节目,让更多中国观众感受捷克的文化底蕴与风土人情,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
“去年9月,从北京到布拉格的直飞航班开通,2015年前往捷克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达到25万人次。”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研究员姜毅表示,相对于中国民众对捷克的了解,捷克民众对中国的了解还相对较少,近些年中国也在捷克开办了孔子学院、中医中心,北京和布拉格成为姐妹城市。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28日起将对捷克进行历史性访问,此访期间,他将出席有关经贸、人文活动,双方还将签署包括人文领域在内的多个合作协议。姜毅相信,中国国家元首67年来的首次捷克之行,将带动更多人前往捷克,也将大大推动两国的民间往来和人文交流。(记者马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