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中国“十二五”:中国减贫模式具有世界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立足自身国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习近平主席9月26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时指出,中国基本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少了4.39亿,在教育、卫生、妇女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取得的扶贫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减贫成果举世瞩目
“中国的成功应归功于中国政府勇于创新、善于探索、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扶贫和脱贫模式,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政策与项目支持司司长尼克·塞克兰对本报记者表示。他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适合自己的就继续做下去,不适合的就放弃。这种做法让中国的减贫工作少走了许多弯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一大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经济增长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制度优势在实施扶贫与减贫计划中得到充分发挥。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连续两年完成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的目标,减贫成果为世界瞩目。中国推行的扶贫开发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动员了全社会的力量,这是与世界其他国家减贫行动的不同之处,也是中国在减贫事业上的一项制度创新。实践证明,扶贫开发工程符合中国国情,也创造了了不起的成就。
塞克兰指出,中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也是脱贫致富的有效做法,值得国际社会借鉴。中国政府倡导共同富裕,先富起来的人要帮助贫困人口一起富裕,为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消除极度贫困奠定了重要基础。
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政策创新的新课题,而减贫事业同样需要政策创新。顾清扬认为,要调整以往的“输血式”国际合作模式,通过分享理念与项目合作等新形式,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实现“造血”。因此,中国的减贫模式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中国的减贫理念值得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
减贫经验值得借鉴
中国在减少自己贫困人口的同时,也在帮助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与社会发展署负责人乔莫·桑德拉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消除贫困方面,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如果没有中国的努力很难取得今天的成绩。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世界上每减少3个饥饿人口,有2个就是中国人,中国甚至提前两年达到了将饥饿人口减半的目标。中国用占世界9%的可耕地养育了约1/5的世界人口,今天中国的粮食产量已达到世界1/4,这一成绩令人敬佩。
塞克兰强调,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减贫问题,国际社会必须通力合作应对贫富悬殊以及环境恶化等世界性挑战。正是基于这个前提,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前不久举行的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宣布将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2030年达到120亿美元。塞克兰认为,此举为世界做出了表率,将有力推动国际减贫事业。
“中国经验值得学习,我们也希望中国将经验推广到世界,帮助更多国家摆脱贫困。”桑德拉姆表示,目前中国通过“南南合作”项目向更多国家和地区成功输送经验,在双边和与粮农组织的“南南合作”项目中协助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实施了千年发展目标。中国在尼日利亚、乌干达、蒙古国等很多国家的成功合作就是例证。中国还敞开大门,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员进行培训,以便更好地推广中国经验,为在世界范围内达到减贫目标继续作出贡献。
减贫贡献意义重大
塞克兰在谈到国际社会合作致力于减贫事业时说,减少贫困是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内容,议程中“加快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和保护生态环境”这三大支柱把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经济学教授汉弗莱·莫西认为,习近平主席在南南合作圆桌会上宣布的“6个100”项目对寻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对于非洲大陆来说是非常及时的,这对实现非洲‘2063年愿景’、改变世界经济格局来说是一剂强心针。”莫西认为,中国有着丰富的减贫经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有很多需要向中国学习和借鉴的。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客座研究员、史汀生中心高级研究员孙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对欠发达国家也在加大援助。近几年,中国同其他国家联手合作,开展了许多扶贫项目。比如,中国同英国在埃塞俄比亚的合作,给当地人带来了福祉;中国同澳大利亚合作,对太平洋岛国基础设施、农业和卫生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帮助;中国同美国合作,为扼制西非国家埃博拉疫情做出了贡献……这些项目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未来进一步扩大合作奠定了基础。(记者张晓东、李秉新、王如君、张磊、王欲然、张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