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家具·文房”收藏邀请展北京开幕
张德祥收藏的乌木嵌螺钿琴桌。 |
30多年的家具行业经验,让马可乐明白了一件事:不管做老家具还是新家具,都应该注重古典家具的文化内涵。单纯地谈木材、谈价钱、谈投资,在马可乐看来都不是这个行业最本质的东西。“现在最重要的是把中国古典家具的发展引向一条正道。”他说。
古典家具专家张德祥形容自己是个快退休的保管者,对于他收藏的古物,他的心愿是尽量帮它们找到新的保管者,尽量让更多的人看到、观赏并理解它们。
11月21日,首届“中国古家具·文房”收藏邀请展在北京开幕。马可乐和张德祥的收藏,都出现在这为期两个月的展览中。
这次的展览看起来与以往不太一样:在硬木家具依旧受市场和藏家热捧的当下,展品中占较大比例的反倒是漆木家具。而漆木、硬木家具两大体系传统家具的同台展出,也着实鲜见。此外,400多件文房雅玩也与大型家具一并展出。
1 .做新家具不研究老家具,格局太小了
专门的中国古家具艺术展,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出现了。从事中国古董家具领域研究工作的柯蒂思,曾跟张行保聊起过当年在美国各大博物馆做展览时的场景,“有些中国人在那些博物馆看到那些老家具,都激动得流眼泪。”
张行保能想象到那些观展人内心的复杂感受:一是自豪,能将我们民族最优秀的一面向全世界展示;二是也心生惭愧,我们守着本民族最优秀的家具,一些人却不重视、研究、推广它。
张行保是“中国古家具·文房”收藏邀请展的策展人。从17岁开始做木工,算起来,张行保“入行”有三十多年。做新仿家具出身,现在却做了这样一场老家具的展览,除了多年对传统家具的情结之外,还缘于一个现象让他意识到研究古家具的重要性。
近些年,外界一直诟病新家具的同质化问题,张行保认为,这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红木家具的老板和设计师没有机会看到这么多的老家具。“如果说做新家具的不研究老家具,那格局就太小了!”他对南方日报记者说,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主脉,中国传统家具承上启下几千年,“我们不研究古家具,怎么可能把新家具做好?没有根的传承,发展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
用张行保的说法,这是一场家具文化的“寻根”之旅。从装修场地,到前往全国各地拜访老藏家,张行保倾注了两年的心血。与以往古家具展多聚焦某一形制或题材相比,这次的展览自由度更高,据介绍,与观众见面的150多件家具基本涵盖了椅类、案类、床类等传统家具的各大形制。
此展是用邀请的方式来征集展品的,先由知名藏家自己推荐,再经展会的遴选团队来把关。在张行保看来,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让藏家拿出自个儿“压箱底”的珍藏来展出。“藏品代表的是藏家的修养和对家具的眼光和认知程度,大家表面上不说,心里都较着劲儿呢。”
和古玩圈接触久了,张行保留意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的家具,其实一直藏在藏家手里秘不示人的,这称得上是“秘藏”。此次展览,则尽可能让藏家提供没有图录出版过、没有在媒体中亮过相的家具。比如被外界称作“国内漆木家具收藏第一人”的马可乐,选送的其中一件明代黑大漆楠木灵芝翘头案,便是首次公开亮相,就连此前马可乐的《山西传统家具》一书中也没有著录。
“正因为有些老家具从来没有面世,所以它的很多造型、纹样款式跟其他同类家具都不一样,如果把它们放到公共平台展示,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能引发各种各样的点评。”张行保期待这样的碰撞。
2.材质不名贵,也能成就好家具
参展的20余位藏家阵容华丽,既有马可乐、柯蒂斯、张德祥等收藏界专家级的藏家,也有伍炳亮、杨波等仿古家具行业的大咖。而此展也是一次尝试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材质、不同工艺的家具汇聚在一起,策展人张行保希望以此展现出中国传统家具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全面性。展览还有意将漆木家具和硬木家具以对比的方式来展出,这也是此展的一大看点。
十多年来,在市场发展的驱动下,红木收藏成为了投资热点,尤其是黄花梨、紫檀等传统明清硬木家具甚为火热,针对其开办的拍卖会、展会等层出不穷。马可乐是以经营硬木家具起家的,随着对中国古典家具研究的深入,他意识到,黄花梨家具只是某一时刻,某些地区的产物,而我国历史之悠久,疆域之广袤,民族之众多,放眼来看,研究中国家具岂能仅仅有黄花梨家具而不见其余呢?
4年前马可乐的古典家具博物馆在天津开馆,业内专家称,这是国内首家以收藏中国古典漆木家具为主体的博物馆。马可乐说,完整的中国传统家具体系,是由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材质、工艺和地域风格的漆木家具,与明清硬木家具一起组成的。
在张行保眼中,若综合性地对硬木家具和漆木家具进行比较,首推的应该是漆木家具。“以我个人观点看,无论是造型语言设计和纹样,漆木家具都要比更晚出现的硬木家具高出许多。”他说,若单从材料的价格来看,紫檀、黄花梨、老红木这些硬木家具自然价值居高,“但对于古家具,我们更应该看到它是一个文化载体,而不单单只是木头,需要考虑文化、历史、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
把漆木家具列入展览,张行保认为才能还原中国古家具丰富多彩的面貌。“让大家认识到,材质不名贵,也能成就好家具。至于说漆木家具的许多装饰手法和造型风格,相信也能带给大家很多思考和启发。”
借家具的参展,张德祥想传达的是这样的理念: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好的家具不仅仅在于材质,也不在于地域。
他带来了一批“边缘化”的家具参展。如竹器家具,如壁画里常见的颜色艳丽的带宗教色彩的家具,“后者虽然是用普通榆木做的,但年代很早,文化价值很高。”再如嵌螺钿的乌木桌,张德祥认为,它采用了宫廷的款式,是清代中期福建或岭南地区的制品,带有强烈的地域风格。而元代寺庙里用梨木制作的家具,不同于明式家具的简约规范,也不像清式家具的端庄华贵,反映的是金元时期或明早期北方的家具风格。
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邓雪松认为,只有站在中国家具发展史与艺术欣赏的高度,抛弃商品经济社会背景下对材质成本、市场价格及自身商业利益的局限,才能领略到中国传统家具艺术异彩纷呈的绚丽风景。“我们也只有站在认识和还原中国传统家具的完整概念、整体风貌的层面,才能对其文化传统有更为鲜活和具体的理解。”邓雪松说,反过来,这种理解和研究的过程,也能让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才能让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传统家具的过程中,不至于步入急功近利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