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你赞成“同学日”吗?

09.10.2014  12:02


  中国周刊10月8日讯 聚是一团火,散如满天星。

  大学毕业后,终日为生计奔波的你,还和多少同学有联系?

  “参加工作后,接近四成的人,只能记得10%的小学同学;只有半数左右的人,能记得80%以上的大学同学。”这是从搜狐网正在做的一项网络调查中得出的数据。

  “为唤起大家对同学情的珍惜,我们应该为‘同学’这个群体创立一个节日来纪念。为此,搜狐网、道行天下传媒联合提议,将每年的9月1日设为‘同学日’。我们正在进行的网络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8%的参与网友支持这个提议。”搜狐新闻中心副总监周蓉告诉《中国周刊》记者。

 

同学聚会,王者盛宴?

 

  “登录QQ的时候,看见同学在线也经常懒得打声招呼,毕业后,很多同学就疏远了。”已经毕业十多年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一旦离开校园,同学就很难见面了,同学聚会或者同学结婚我都未必能赶过去,不是没感情,实在是时间不允许啊。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同学会都难以凑齐人数。除了时间不赶巧等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的同学会少了些学生时代的纯真与浪漫,多了几分功利色彩。

  更有人直言“同学会,与其说是重温旧时同学情谊,不如说是相互比拼离校后闯荡社会的‘成果’。N年一次的同学会,多半沦为了一场 ‘王者的虚荣盛宴’,混得不好的一般不愿去,去了也不会有几个人搭理你。

  “看到过去那些不如自己的同学,现在混得比自己好,做生意的挣了上百万甚至几千万的都有;从政的也有的爬到了厅局级。而我还是草民一个,真是没脸参加同学会啊。”网民 “kingflying_1999”曾在某坛发帖感叹。

  “我真的不喜欢同学会,但昨天没办法,同学非要让去,去了后,我就后悔了。同学聚会无非几件事:地位比拼(谁混得官大,谁的地位高。一个个都无不虚荣地吹嘘着);金钱比拼(谁的钱多,谁的工资高。一个个真的很邪乎,都比我赚得多);美貌比拼(谁的老婆漂亮,谁的老公帅气);孩子比拼(谁的孩子上的幼儿园好,上的小学好,是否在贵族学校上学)。”网友“高薪斑主”曾发帖道。

  还有人发出了“小聚怡情,大聚伤神。顺其自然,能聚能散”的感慨。

  当然,也有网友表示不认可这种“同学聚会变了味”的说法。“前几天,我刚参加大学同学毕业10周年的聚会,那天基本都来了,气氛也不错。我觉得同学会挺好的,好不容易见见面,在一起喝喝酒、叙叙旧也是一样享受。

 

同学节(日),由来已久

 

  俗话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同学情是一壶上好的陈年老酒,无论何时何地开启,都会让人沉醉”。还有人把同学情列为亲情、爱情之后的人生第三大情感,是友情中最深厚的感情。但是,同学情就如同友谊之花,如果不经常打理,就容易衰败枯萎。

  “我觉得,在‘同学日’这天,不管是在校的、还是已毕业的同学,彼此之间都相互问候一下,哪怕只是说一句祝福的话,并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共同组织一些积极向上的纪念活动。” 同学会的坚定支持者展一告诉记者。“同学们可以利用难得的聚会时间,一起去走访下老师、共同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等。

  记者了解道,举办类似“同学日”的活动,由来已久。

  早在2006年,浙江工业大学就提出了“同学节”的概念,并且面向在校学生举办了齐心协力运动会、趣味游园、灯会灯谜竞猜等活动,激发团队成员的合作意识。

  而“同学节”能真正走出校园,并逐渐传播开来,源于一个叫“一同网”的视频SNS网站。

  “我们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你的样子也渐渐模糊,你的声音也渐渐淡忘,但是我们之间的情谊却久久不能忘怀。我要找回记忆中完整的你,找回当年简单纯洁的同学情谊!属于我们各位同学的节日在此刻就要诞生啦!

  2011年9月7日,该网站官方微博推出上面这条微博,并提议将每年9月19日定为 “同学节”。同时,该网站还提出了“网上同学会”的远程聚会形式。同学们可以通过视频聊天平台进行远程的视频、语音、图片、文字交流,营造现场聚会环境。

 

有人点赞,有人不屑

 

  关于是否有必要设立“同学日”或“同学节”的问题,声音不一。

  “我觉得挺好的,每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家,常联络、常问候、常走动,才会越来越亲密。设立这样一个节日,可以提醒所有人关注各自的同学。倡导广大在校及已毕业的学子们,在这一天与老同学联系,沟通情感,增进友谊。” 有点赞者表示。

  “我觉得设立‘同学节’意义不大吧。同学间的友情不需要靠这层‘节日的外衣’来维系。没有‘同学节’,同学活动照样可以搞得如火如荼。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关系’这个东西主要还是与共有的志趣有关。有了‘同学节’,平常不来往的照样不来往。没有‘同学节’,平常来往的照样来往。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周云告诉《中国周刊》记者。

  “是否设立‘同学节’,并不重要。想要保持纯真的同学情谊,也未必需要定期见面问候。那种常年不见面,见面后还是一样原汁原味,谈笑自如。有个事儿,一个电话打过去,也都会积极出面的老同学,更能体现一种纯真的同窗情谊。”认为这种节日“无所谓有无”的小李告诉记者。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曾润喜则对记者说:“以我为例,即使是还有联系方式的大学同学,毕业后联系的频率也不高,要见面则更难。有‘同学节’,可以提醒大家去珍惜同窗情谊。但是要知道,即便是设立‘同学节’也只是一种表面的促进。要想保持纯真的同窗情谊,最终还是要依赖每个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