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生死战

03.08.2015  13:12

中国品牌经过20余年发展,打破了合资企业的垄断,提振了中国汽车产业的信心,中国品牌在试错中前行,在竞争中成长,产品力和品牌力与日俱增。

然而,时间进入2015年合资方感受到市场的压力,自上海大众打响“官降”第一枪,各合资品牌纷纷迎战,“降价”、“优惠”成为15年上半年的主流声音,合资企业价格的下探已然触动中国品牌的后花园。中国品牌在挺过了去年持续全年的市场份额萎缩之后,不得不仓促迎战合资的价格下探。就连一向价格坚挺的长城来说,自进入6月份以来,先后宣布轿车全系官降7000,“神车”H6运动版优惠6000,h1/h2全系优惠5000。然后近日又宣布旗下冲击高端的H8,通过活动优惠2.2万,将价格区间下探到20万以下,长城在中国品牌中,最先接过“官降”的大旗。

到底是活不下去了,还是汽车业利润太高,在未来的市场中,各品牌又会如何,大家又有多少的降价空间?笔者妄言,通过数据分析可能会预测汽车行业中各位玩家的手牌还有多少。笔者在这里试图用15年上半年的数据来分析一下各厂商利润率,并通过分析来预测一下各主机厂的境地。

笔者截取了2015年财富杂志中国500强中的汽车集团公司公布的收入及利润,(财富上尚未有一汽集团15年的数据,在此只统计了一汽轿车)结合截止到6月份各大厂商的销量。值得提出的是,因为收入与利润涉及到股票收入、投资等,单车创收并不意味着每一辆车卖多少钱,平均单车利润也不代表真实盈利水平,笔者只是单纯的将收入和利润平均分给每辆车,通过直观的数据对比来一窥端倪。

我们可以发现,利润率排名前三都是合资品牌,后三则都是由中方主导的制造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合资品牌事实上来说是中国市场最大的赢家,中国品牌在利润水平上仍处于劣势。利润率超过10%的公司有:东风、长安、广汽和长城。

东风集团方面包含了商用车方面的收入,合资的法系与日系都处于上升阶段,整体经营不错,利润率一马当先。

长安近几年稳扎稳打,自主品牌经营的蒸蒸日上,不再依靠福特的产品一枝独秀,这种家花野花同时香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中方更有底气向资方要求技术转让。

随着日系车产品的更新,广汽麾下广丰、广本两员大将贡献了绝大部分的利润与销量,虽然广汽的中国品牌还处于拖集团后退的境地,但是无论如何,广汽上半年利销两升,脱离了利润率低的诟病。

对比其他中国品牌,长城汽车在利润率方面一骑绝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前文所说,长城汽车的产品序列目前均有约10%的降价幅度,对比12.9%的利润率,等于说长城将放弃大部分的利润率来保持市场份额。事实上,每一款合资车型,外方都要抽取加盟费(包括技术转让费、品牌使用费等在里面)、技术提成费等,一款合资汽车在销售之前,外方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在大家都以为国产车价格虚高的时候,我们通过数据可以发现,实际上虚高的恰恰是大家认为厚道的合资厂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随着国产品牌开始正向研发、生产序列的技术升级、质量体系的打造、汽车行业原材料采购的扁平化及合资推动的本土化,合资与本土厂商的造车成本越来越接近,而众所周知,生产规模大能够更好地管控单车成本。合资品牌降价能力很强,进可攻退可守,榜单前三完全可以靠着价格战将长城打得灰头土脸,再加上品牌口碑相对较好,合资企业在接下来的大洗牌中更容易生存下去。而对于榜单后面的其他中国品牌,在利润率如此之低的情况下,敢不敢降?能不能降?笔者认为这是对这些品牌的决策层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利润率方面限制了降价幅度,而不接招的话,意味着要丢失市场份额。

中国品牌刚刚渡过试错期,进入良性发展渠道,比亚迪和长城拼命投入研发,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吸收消化还需很长时间,奇瑞回归一个品牌之后,合资捷豹路虎,又打造观致品牌,无一不在为了成为世界主流的厂商而努力,而这些努力都需要大量财力的支撑,但是如果这些企业不能保证一定的利润率,公司的决策层如何敢押重注在研发?恐怕如何在当下活下来才是第一考量,严峻的市场给中国品牌留下的试错机会已然不多。这些形势较好的中国品牌,都已经开始为生存而战,而对于体量小,品质差的公司来说,能不能活下来?还能活多久?发人深思。

院士专家智汇“花城院士讲坛” 共话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建设
  8月5日,第三十六期“花城院士讲坛”在广州成功举行,本期讲坛由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作为指导单位,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003013.广州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