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中国地方官员升迁绩效考核将挂钩PM2.5
新华网北京5月28日电(记者孙亮全李云路)正在遭遇严重大气污染的中国,在继出台一系列治理大气的措施后,开始祭出“考核”的重拳,通过给各级地方官员施压,向PM2.5宣战。
“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以各地区细颗粒物(PM2.5)或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下降比例作为考核指标”——中国政府网日前发布的这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考核办法》),明确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是实行“大气十条”的责任主体,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负总责。
“硬成效倒逼真做法”,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地方官员的升迁将与空气清新度挂钩。
按照《考核办法》,复合型大气污染严重的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重庆市等地,以PM2.5年均浓度下降比例为质量考核指标;其他省(区、市)以PM10年均浓度下降比例为质量考核指标。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说,正所谓“事在人为”,《考核办法》将环境指标具体量化,并作为官员升迁考核评价的依据,将对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治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考核办法》规定,年度考核采用评分法,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满分均为100分,综合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并作为对各地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时下的中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期和改革攻坚的发展阶段,将环境效益和质量指标纳入官员的考核正是因应这一特殊时期提出的。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教授王金南坦陈,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大气污染的影响仍在累积,主要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来自环境的警告正在倒逼中国改变发展方式。
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根据去年年底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经济增长速度将不再与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画等号,长期以来存在的“唯GDP论英雄”政绩观得以终结。
“把具体环境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对环境改善的推动作用巨大,各地虽然强调经济建设不放松,但环境发展这条腿的步子已经迈出。”山西是中国的能源大省,该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乔苏亚说,“试想,哪个官员愿意给自己头上戴一顶环境黑户 的帽子?”
今年地方两会上,山西省规定了2014年约束性指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7%。
事实上,包括山西在内,中国绝大多数省份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环境治理,并不约而同立下“军令状”。
北京全年计划削减燃煤260万吨,退出污染企业300家;上海提出着力推动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全国重污染地区之一的河北更是“背水一战”,提出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新增一吨产能,党政同责,就地免职。
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说,北京市实施垃圾、污水三年行动计划,要投入848亿元,治理PM2.5投入将高达7600亿元。
“这是生死状,因为中央领导说,2017年实现不了空气治理就 提头来见 。”他说。
刚刚颁布的《考核办法》并非以牺牲发展换取天蓝水清,而是对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领导干部不能依靠简单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及盲目举债搞投资拉动,更不能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换取经济增长速度。
“这对于广大地方官来说,压力更大了,任务也更重了,更加考验官员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汪玉凯说。
此间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考核办法》对环境做出硬性要求之外,还应树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综合政绩评价体系,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纳入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让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彰显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