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开展中国城市外交 提醒立法以避免泛化

24.05.2014  17:14

  中新网北京5月24日电 (记者 张素)“城市外交”一词正在中国兴起。在中国民间智库察哈尔学会举办了主题为“奋发有为的中国城市外交”主题论坛之后,多名专家24日接受采访时指出,城市外交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分担外交部等机构的重担,但需要立法明确其边界,警惕泛化导致的问题。

  5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的讲话中,将城市外交与民间外交、公共外交并举,提出要大力开展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促进中外地方政府交流,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这是习近平在出任国家主席以来,首次正式提出城市外交的概念。”外交学院副教授熊炜注意到,中国的城市外交实践走在前列,40年来中外共结成2115对友好城市关系,另有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亚信峰会等“主场”外交层出不穷,但有关城市外交的研究长期滞后。

  熊炜认为,城市是国家软实力竞争的载体,也是21世纪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外交也能更好地实现“外交为民”的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提出,与国家层面的传统外交相比,城市外交具有灵活、主动的特点,能够为中央政府“减负”,也能通过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实现合作双赢。

  他说,在中国开展城市外交,一方面是与中国走向全球文明的时代背景相符,另一方面是通过城市治理提升国家形象,体现中国的创造力,“以城市梦承载中国梦”。

  专家们同时提醒,要注意城市外交概念切勿被泛化。“非主权、非核心的事务才可以交给城市外交。”清华大学副教授赵可金说,必须通过立法来规范城市外交的边界,通过制度设计明确城市外交被赋予的职责,“必须得到国家的授权,是国家给的项目或权力”。

  王义桅对此深有同感,他认为城市在欠缺独立性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外交,更需要国家层面进行协调和管理,以免出现一窝蜂、恶性竞争等问题。“开展城市外交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他说,这改变了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的理解,其本身也成为各城市之间切磋、交流的议题。

  专家们还谈到,开展城市外交需要一批专业人才。为此,中国民间智库察哈尔学会从2013年初开始将城市外交作为公共外交的重点,该学会通过举办会议、编写刊物、走访调研等形式,推进城市外交研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