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画家》:花鸟“爷孙”,同台争冠

09.01.2015  07:12

三位选手同台竞技

80 后”画家帅得任性,鹤发老翁竟是新手

将于2015年1月11日21:20播出的《中国大画家》第三月度花鸟画周赛,迎来了开赛以来最年轻以及最年长的两位选手,一位是80后大帅哥,一位是73岁一头鹤发的老年画家。这两位年龄跨度堪称“爷孙”辈分的选手,其实画工实力相当接近,大帅哥擅长工笔画,老画家擅长大写意,伯仲之间的对战总是精彩的,那么,最后究竟是青出于蓝还是姜老的辣呢?

刘晓东:长得帅就是这么任性

1982年出生的1号选手刘晓东是《中国大画家》所有选手中最年轻的。由于其画功过硬及外形讨好,被网友们评价为“帅哥中最会画画的,画画中长得最帅的”。而当记者面对面采访他时,更发觉他口才了得,简直活脱脱是一个选秀高手。连他自己也承认,他经常参加各种电视节目,比如《一槌定音》、《品真》、《围炉艺话》等等,是因为长得帅才经常上电视?“其实我是实力派,长成这样不是我故意的,呵呵。”瞧,长得帅就是这么任性。

不过,刘晓东的画功的确不容忽视,作为一位年轻的“80后”画家,他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年轻的气息,带有探索性的题材与表现更是代表了他对社会、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刘晓东第一次接触“没骨”技法时,就被其深深吸引。没骨画法始于北宋,是一种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色彩点戮描绘物像的技法,这种放弃了三矾九染程序的画法,既不失工笔的细腻、又具写意的流畅,以此法创作的画作别具一格、独具魅力。自此,刘晓东就把没骨画法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沉醉于浩若烟海的艺术典籍,贪婪地汲取古今中外绘画艺术精髓。

现在许多绘画者喜欢把美景摄录下来,带回画室慢慢摹画。而刘晓东还是习惯走进原野,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采撷素材,真真切切面对写生对象,哪怕是一花一草,他都能感到创作激情迸发,将它们鲜活生动地加以呈现,难怪不少人看了他的画以后都会感叹:“心旷神怡,如沐春风”。

卢葆桐:我是年纪最大的“新手”

73岁高龄的3号选手卢葆桐是《中国大画家》所有选手中年龄最大的,他低调谦和不苟言淡,略显拘谨,但松驰后又会与你无话不谈。这位山西画家一辈子专注于画画,53岁那年,为了扩大自己的艺术视野,他毅然提前退休到北京搞创作。他这次的参赛作品是《红妆正浓》,画的是大写意的荷花,但为何起了这样一个貌似人物画的名字?原来,卢葆桐常年钻研人物工笔画,所以一不小心便为自己画的荷花起了个人物画的名,不过他认为这并无大碍,说不定还是一种反其道而行的特色。

3号选手卢葆桐

对于卢葆桐的作品,四位评委一致认为作者过于强调“师古人”,而弱化了“师造化”,导致其画风显得平正有余而缺乏变化,并且在他的画中能找到如王昌硕、李苦禅、陈大羽等等许多名家的影子,梁江评委说:“他很下工夫,态度很老实,这点非常难得,但是他在临摹到一定的程度上被束缚住了,每一笔他都脱不开之前临摹过的习惯,有些符号性的技巧在作品上不断重复。这是他最大的致命伤。”

说到临摹,卢葆桐有点委屈了,他对记者说:“之所以临摹名家,那是因为我最近才开始画写意,之前我画的是人物工笔,所以在写意花鸟画这方面,我还是个‘新手’啊!不过评委应该可以从我的画中看出我年龄,看出我运笔的老到。”不过卢葆桐心态很好,还自封“童翁”,意在艺术生命的返老还童。他说他改画荷花,是希望能在运笔中不断捕捉探索荷的灵性与出于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他还画竹,并在创作中追求竹的高节品质的最高意境。

郭鸿春:一条丝瓜引起的争议

夹在一老一少中间的2号选手郭鸿春,从1994年开始便根据天津房前屋后种丝瓜的特点,做了大量的写生,这次的参赛作品《晨曲》正是一幅以丝瓜为主题的花鸟画,曾荣获中国美协举办的第三届“寿光杯”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优秀奖。然而,姜宝林评委对这幅画作却提出了异议:“据我所知,丝瓜花没有白花,都是黄花,这位作者画的究竟是不是另外一个品种,这我就不得而知了。此外,丝瓜不管怎么老,它的梗跟叶子的颜色都应该是统一的绿色,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是蓝色,作者画的这个色调明显不合理。”

姜宝林老师说完,张江舟老师又来“抬杠”了:“我倒觉得这位作者在艺术处理上相当大胆。我们都知道,大自然的颜色在不同的环境下是会变的,这位作者知道怎么用条件色,如果是从创作的角度出发,为了营造一种意境而主观地改变一些参照物原来的样子,我认为从美术创作的角度来讲是完全可以的。我倒是很喜欢他叶子的这种蓝颜色和丝瓜花这种白颜色的对比,形成了一种高贵鲜明的对比关系,同时蓝颜色也强调了清晨那种特别清新的感觉,而蓝颜色就应该配白花,配黄花的画就显得太突兀了。”

这两位从一开赛就爱“对着干”的评委显然又不淡定了,究竟丝瓜花为什么是白色,叶子为什么是蓝色?还是听听作者郭鸿春如何解释:“我这幅画其实是虚实结合,我认为虚实是相对而生的,虚也是实,是一种不确定的实。正因为不确定,才给人们以想象的空间。我故意将叶子画蓝花画白,使画面形成一种空灵之气,容易激发观赏者的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