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眼中中国女人:外貌头型千篇一律地域越往南越漂亮

27.11.2015  13:35

使团经过大运河,围观者没有女人踪影

上层妇女

下层妇女

女人与烟袋

农妇

“英国于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和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分别派马戛尔尼与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来访人员留下了大量关于中国的记载。今人读当年使团人员写的日志和笔记是非常有趣的,比如马戛尔尼爵士他就曾自言,“我对中国女性社会的认识极其有限,所以对这个题目没有什么可说的,但稍微谈一谈也不是不可以”。”

外貌 头型千篇一律

对于女人的相貌和打扮,马戛尔尼使团随行人员巴罗在其行记中评价不高,他说:没有比白河岸上可怜的女人打扮更差、更缺乏魅力的了。后来发现她们的打扮是中国普遍的式样,仅稍有改变。一束假花,通常是翠菊,有红、蓝或黄色,插在她们乌黑的头发上,不管好看不好看,头发在脑后扎紧,再在头顶扎成一排或者打结。根据巴罗游历所见,中国妇女的头型样式变化不多。

据马戛尔尼观察所得,他说“下层妇女日晒雨淋,说不上秀丽。因早产和多产,因艰苦劳动和贫困生活,美颜很快凋谢。但她们保持一定的风姿,仍然打扮装饰”,而上层妇女,“她们看上去面容姣好,姿态优美。她们都好打扮,许多下层妇女确实也一样”。

相比于汉族女人,满族妇女则给使团成员留下了不同印象。首先她们不缠足,“她们或在小街步行,或像男子汉一样骑马,但她们全都是鞑靼人。她们穿长丝袍,直拖到足;她们的鞋看来比一般的尺寸大,中国的鞋则一般比较小”。皮肤也要白一些,“虽然她们的面孔抹上白铅和朱砂,皮肤却明显地比中国女人的要白嫩。”头发则四面光滑,和中国妇女的头发没有多大不同。另外,引起他们注意的是,即使年龄在八九岁样子的女孩,都在衣服上佩戴一个盛烟草和烟具的小丝囊,女子由于空虚无事吸烟成为习惯。

地域 越往南越漂亮

使团从北至南返回国内,沿途看到的景色不同,中国女人的形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各个省份的女人在使团成员眼中各异。总体看,使团认为南方的女性更加漂亮一些。

当轮船经由直隶,埃利斯感叹,如果有观察能力特别强或者具有描述才能的人,一定会找到满足的素材。这里有“庄稼地、柳树林、舢板船、长着小眼睛留着长辫子半裸的居民、面孔丑陋但头发梳理得十分漂亮的女人”。他曾甚至厌烦,每天看到的都是这些一成不变的事物,他早已经失去叙述的兴趣了。

可埃利斯很快就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当轮船到达江西,埃利斯感叹道,“有一些女人甚至绝不亚于我们国家最美的女人。尽管仍然可以在她们身上看到中国特有的一些特征,但这些特征和她们整体的美丽十分和谐”。埃利斯能够辨别出他“爱羡着的这些女人都是下层人,大多数人的脚都没有受到专横习俗的束缚。”或许这些天足的中国女人符合英国人的审美标准。

在巴罗眼中,苏州的女人才是中国最漂亮的,扬子江附近的女人“交往不那么害羞,她们面孔十分漂亮,体态也比我们在北方诸省看见的温柔美丽”。他还饶有兴趣地特别描述了苏州城女人的穿着,“她们几乎都穿丝着绸,这里的妇女穿裙子,不像北方的女人至今仍穿裤子”。

社会地位 女人等同于商品

缠足或许对于今人看来都是很特别的事情,外国人当然也不例外。巴罗就认为“其脚之奇特至少可以挑战全世界”,巴罗感叹,这种不自然和非人道的风俗竟持续了许多世纪。可是话锋一转,巴罗对缠足则表示理解,他认为即使最文明和进化的社会也寻求缺陷美,并且在自然赋予完美之处制造这种缺陷美,他将缠足与欧洲在头发上涂抹油、粉一样,认为都是风俗,没有理由仅仅因为习惯不同而轻视和耻笑中国人。

使团人员认为中国女人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即使是高层妇女的地位也不值得称赞。在亲人聚餐中,女人不许同桌共餐。而且女人是可以贩卖的,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婚姻中女性如同商品,新郎同新娘父母谈婚姻买卖,而女人却别无选择,原因是女人在进门前根本不认识她的丈夫,而男人却可以随意退货,只需要赔偿一部分金钱,所以中国根本不存在两性之间的爱情。男人可以一夫多妻,但是仅在上层或者富人中施行,穷人则无兴趣再收第二房,因为一个妻子生的子女众多,有时候多到他不能养活。总之,中国女人的境地是悲惨的。

使团人员不厌其烦地来描述中国女人,其实并不全都是好奇心作祟。在他们看来,妇女的社会地位可作为判断该国达到文明程度的标准,一个重视女性道德和才智的国家,必定有良好的法制,而如亚洲各国的专制政府,必定实施独裁、压迫和奴役统治。使团描写的中国女人形象和社会地位是不符合文明国度的标准的。使团观感影响了英国民众对于中国的认识,以欧洲为文明中心,解救亚洲受压迫的女性也就深入到外国人的观念里。这为后来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找到了说辞,战争也就成为救赎与合理选择,殖民统治也就有了更好的注脚。

(张建斌 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刘潞、吴芳思【英】编译的《帝国掠影——英国访华使团画笔下的清代中国》,画者是马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威廉·亚历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