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造可返回的“空间实验室”
新华社酒泉4月6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喻菲 王聪 荣启涵)6日凌晨,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第25颗返回式卫星--实践十号,成功送入太空。
中国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外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实践十号卫星总指挥邱家稳介绍,实践十号卫星是利用中国成熟的返回式卫星技术,开展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高效、短期、综合空间实验平台。
它将紧密围绕有关能源、农业和 健康 等领域国家科技战略目标,结合航天器防火等关键技术需求,促进地面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技术发展和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取得突破。
在40多年前,中国空间信息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如果想从太空看看地球的样子,全面了解中国大江南北的地理、水利等资源情况,必须采用“相机上天拍照、返回获取资料”的方式。
返回式卫星是开创中国航天遥感事业先河的“功勋星”,为中国城乡规划、水利建设、地质资源勘探、国土普查等领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还进行了大量的搭载科学实验。
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在天地之间建起了信息高速路,返回式家族的任务越来越少,除了搭乘航天员的神舟飞船,卫星一般只买“单程票”,无需通过返回来获取信息了。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向前,返回式家族又迎来新的使命。
专家介绍,失重和微重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可以说是来自太空的礼物。人类可在太空进行地面上难以进行的科学实验,生产新材料和昂贵药物等。据不完全统计,美国航空航天局在微重力科学实验研究的 投资 ,以平均每年50%的速度递增。
国际空间站是迄今为止最大、最先进的太空科学研究和实验平台,开展一系列生物、化学、物理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将为生物、医药和工业的进步,改善地球人的生活条件和未来地外旅行开辟途径。
中国将于2020年前后建成空间站,届时空间站上也将开展很多微重力实验。
而与空间站相比,返回式卫星有着独特的优势。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实践十号卫星总设计师赵会光举例说:不少生物实验、生命科学实验和科学搭载实验,在轨实验后都需要返回地面来直接分析资料;此外,样本在太空停留时间不能太长,而要在未来空间站进行,返回一次时间较长,所以这种短期、需实物的实验用返回式卫星非常合适。”
到目前为止,中国共研制了三代返回式卫星。据不完全统计,在发射的返回式卫星中,完成了13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7项空间材料加工试验,23次空间微重力科学实验,3次微重力测量试验,以及900多件植物种子、微生物、虫卵、100多件空间辐射剂量测量、20多件航天用器件的无源搭载试验,并完成了熔体表面和液固界面特性、空间细胞培养等空间科学实验。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院长张洪太透露:“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发展航天器产品低成本技术和可重复使用技术,继续发展返回式空间科学实验卫星和更高分辨率的返回式遥感卫星。”